赵豹
①战国时赵国封君。赵肃侯时受封为阳文君。赵武灵王元年(前325)为赵相。见《史记·赵世家》。②战国时赵国封君。赵惠文王同母弟。封平阳君。赵孝成王四年(前262),韩上党郡守不欲上党入秦,遣使至赵,愿以上党十七邑献赵。他说赵王,以为“韩氏所以不入于秦者,欲嫁其祸于赵也。”劝王勿受。赵王及平原君赵胜不听,发兵取上党。卒使秦、赵爆发长平大战,赵丧师四十余万众。
①战国时赵国封君。赵肃侯时受封为阳文君。赵武灵王元年(前325)为赵相。见《史记·赵世家》。②战国时赵国封君。赵惠文王同母弟。封平阳君。赵孝成王四年(前262),韩上党郡守不欲上党入秦,遣使至赵,愿以上党十七邑献赵。他说赵王,以为“韩氏所以不入于秦者,欲嫁其祸于赵也。”劝王勿受。赵王及平原君赵胜不听,发兵取上党。卒使秦、赵爆发长平大战,赵丧师四十余万众。
晋、南朝间幽州黄龙(今辽宁朝阳)人,姓李,胡名昙无竭。僧人。南朝宋永初元年(420),与僧猛等二十五人西行求法,至西域诸国和中天竺、南天竺等地,历尽艰辛。后泛舶至广州,只余五人生还。在罽宾曾求得梵文《
南唐保大中升湖口戍为县。治今江西湖口县。属江州。宋因之。元属江州路。明清属九江府。
土司名。明置。在今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德昌县。元至元十二年(1275)设昌州。明洪武九年(1376)调云南土职卢尼古随征月鲁帖木儿,后留守昌州,授昌州土知州。旋改长官司,子孙世袭其职。清康熙四十九年(1
官署名。唐代太常寺所领四院之一,掌收藏瑞应及征伐所获珍宝,宗庙大祭则陈列于庭。
清宣统元年(1909)后,浙江革命党人在军队中加强工作。三年,上海独立消息传到杭州,部分新军、各地集中的会党及从沪赶至的敢死队于九月十四日(11.4)攻占省城,俘巡抚增韫。驻防将军德济据营顽抗,以汤寿
官署名。明迁都北京后于南京留置。设卿一人,右寺丞一人,司务一人,左、右寺正各一人,左、右评事各三人。隆庆三年(1569),革左、右评事各一人。品秩悉与北京同。无实际职掌。
1874—1908清四川江津(今属重庆)人,字小吾。早年提倡蚕桑工业,冀以实业救国,并纳捐为主事。光绪二十八年(1902)入京说当局以行其志,未果。次年至上海,曾探视章炳麟、邹容于狱,密商革命策略。后
官名。东汉末年置。掌文教。州属官,不常设。三国蜀、晋、南朝齐均置。南朝宋郡府亦有置者。
?—893唐徐州彭城(今江苏徐州)人。初为武宁军节度使支详牙将。中和元年(881),逐支详,自任留后。朝廷授武宁军节度使,为东面兵马都统。四年,合许、兖、郓三州兵,大败黄巢起义军将领尚让,让降之。又遣
书名。又称《相台岳氏本五经》。南宋岳珂刊。原为《九经三传》,初刻于南宋岳氏相台书塾,后散佚。清高宗求得《易》、《书》、《诗》、《礼记》、《左传》五经,附《春秋年表》一卷、《名号归一图》上、下卷,按原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