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屋>历史百科>历史知识>灵渠

灵渠

原名澪渠,亦作零渠或秦凿渠,后又名湘桂运河或兴安运河。在广西兴安县境内,中国著名水利工程之一。秦始皇为统一岭南,因转运粮秣需要,命史禄兴修,以沟通湘、漓二水,联系长江与珠江两大水系。全长34公里。工程主要分南渠、北渠、斗门、堰坝等。南渠占总水量十分之三,而注于漓江;北渠占总水量十分之七,而汇于湘江,故有“三分漓水七分湘”之说;斗门(或作陡门),是建在南、北渠上一种集中比降、提高水位的设施。历代屡有改建。唐代有十八座,宋代增至三十六座,清代则为三十二座。顺次启闭,增高水位,可使行船越过高地。既便舟楫,又利灌溉,为船闸的先导,是世界上最早的通航措施。堰坝是建在渠道里的一种拦河蓄水,引流入沟灌田的设施,与今堰坝结构相似。秦汉以后,中原地区与岭南交通,大多取道于此。近代因公路、铁路的修筑,航道的作用逐渐消失,成为以灌溉为主的河渠。1949年前年久失修,堤坝崩塌,渠道淤塞。建国后不仅把灵渠原有的堰坝、堰沟修复加固,而且新建许多水渠、水库和水电站,灌溉面积也从二千一百多亩扩大到三万亩。

猜你喜欢

  • 道员

    明清时地方各道主官统称。亦称道台、观察。参见“道⑥”。

  • 刑厅

    推官的俗称。

  • 湖口之战

    太平军西征中的著名战役。清咸丰四年(1855)十二月,曾国藩率湘军水陆师逼江西九江、湖口。石达开率太平军屯湖口,坚壁高垒,不与敌战,派小船夜袭。湘军疲惫不堪,急于求战。石达开佯撤湖口守军,诱敌深入。湘

  • 布素鲁克

    又称布孜尔罕、布孜罕。清新疆人。伊斯兰教白山派和卓后裔。张格尔长子。长期匿居浩罕。同治四年(1865)初,由浩罕军官阿古柏挟持侵入新疆充当傀儡。布鲁特(今柯尔克孜)人欲拥之自立,被阿古柏囚于英吉沙尔。

  • 李忠

    ①(? —43)东汉初东莱黄(今山东龙口东)人,字仲都。新莽时,曾任新博属长。后为更始政权信都都尉。与太守任光坚守孤城,拒王郎,同迎刘秀。遂任右大将军,封武固侯。从平河北,更封中水侯。征为五官中郎将,

  • 杨珧

    ?—291西晋弘农华阴(今陕西华阴东南)人,字文琚。杨骏弟。历位尚书令、卫将军。素有声誉,时望在骏前。以兄贵盛,又一门之中,二女先后为皇后,恐受覆宗之祸,自乞逊位,前后恳至,终未见许。晚乃变前衷,合朋

  • 散巡河官

    官名。金代置于河渠之地。为都巡河官下属,分管某处河防事务。金沿河凡二十五埽,每埽设巡河官一员。

  • 前汉匈奴表

    书名。清沈惟贤撰。三卷,附录一卷。据《史记》、《汉书》、《汉纪》、《资治通鉴》、《通鉴纲目》等有关资料,按年记叙西汉与匈奴在军事、政治、文化诸方面关系,详于军事。自高帝元年(前206)起,至平帝元始五

  • 大崇陂

    水陂名。在唐河南道颍州下蔡(今安徽凤台)西北一百二十里。与下蔡西北八十里之鸡陂,六十里之黄陂,东北八十里之湄陂,隋末皆堙塞。唐复之,溉田数百顷。

  • 东楚

    地区名。“三楚”之一。《史记·货殖列传》谓:“彭城以东,东海、吴、广陵,此东楚也。”其地跨江逾淮,约当今江苏大部、安徽东南部及浙江北部地区,东至于海。因处于全楚之东北,故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