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屋>历史百科>历史知识>漕运

漕运

本意指水路运输。水运曰漕,陆运曰转。其后专指历代政府将所征粮食及其他物资运往京师或其他指定地点的运输。主要是水运,间或有部分陆运。由水路或陆路转运粮饷称为“转漕”。秦始皇为攻匈奴和南越,曾从水路运粮,是为漕运之始。楚汉相争,萧何将关中粮食转漕前线以供军食。汉高祖刘邦定都长安后,漕运关东谷物以供京师,漕粮经黄河、渭水运至长安或洛阳。武帝时,为缩短漕运路程,令开漕渠。唐代漕运江淮田赋,主要靠隋代所凿运河。宋代东南和西北地区的粮食分由汴、黄、惠民、广济四河输入汴京(今河南开封),其中汴河运粮最多。元建都于大都(今北京),漕粮主要靠海运。明永乐十三年(1415)罢海运后,东南漕粮主要经大运河运往通州(今属北京)、北京,兼有陆运。分支运、兑运、长运三种方式。清初沿明制。顺治九年(1652)改军民交兑为官收官兑,各有漕省分之州县,将漕粮运输水次(小港口)交船帮河运,遂为定制。道光初,因运河淤垫,船行困难,江苏巡抚陶澍、布政使贺长龄等于道光六年(1826)试办海运成功。而次年以运河水量增加,朝命仍行河运。二十六年,改用河海并运的折衷办法。二十八年,苏州、松江、太仓等二府一州漕粮改雇商船,在上海交兑,海运天津。太平军占领镇江后,运河切断。咸丰五年(1855),河决铜瓦厢,运道益梗,海运日益增多。同治末年招商局成立后,用海轮运粮。此后,商运日盛,北方已不缺粮。光绪二十六年(1900),命“河运海运,一律改征折色”。然仍年运一百万石,至清亡始止。宋以前之漕运,一般由民运。元始由军运。明、清以军运为主,间由民运。漕运对巩固和加强统治实力有重要作用。且因漕运兼搭商货,故对调剂各地粮、盐供应和进行物资交流也有一定作用。参见“支运”、“兑运”、“长运”。

猜你喜欢

  • 中西纪事

    书名。清夏燮撰。二十四卷。以纪事本末体裁记载自道光二十年(1840)鸦片战争时起,至咸丰十年(1860)各国换约时止的中外关系史事,是中国近代史著中较早记载两次鸦片战争历史的专著。揭露了英、美、法、俄

  • 宁成

    西汉南阳穰(今河南邓州)人。景帝时为郎谒者,稍迁至济南都尉。因长安左右宗室多犯法,遂召为中尉。执法严峻,宗室豪强皆畏之。武帝即位,徙为内史。为外戚诋毁,抵罪髡钳。自以不复见用,乃诈刻传出关归家。贳贷陂

  • 戒律

    ①佛教名词。合梵文Sila(戒、持戒)和Vinaya(律)的意译而成,或仅指“戒”言。戒者,制也,含禁绝、制止之义,有五戒(一不杀生;二不盗;三不邪淫;四不妄语;五不饮酒)、八戒、十戒、二百五十戒(比

  • 都匀长官司

    土司名。明弘治七年(1494)置。长官吴姓。清同治间,停袭。司治始为头塘,后迁小庄,均在今贵州都匀市东南。管吴家司��上等四十九寨。居民布依族、苗族。

  • 陈崇

    西汉末南阳(今属河南)人。平帝时为大司徒司直,使张竦草奏颂王莽功德,比之周公。为八使巡览天下风俗,诈为郡国造歌谣颂莽,凡三万言。以此封南乡侯,后与刘歆等治明堂、宣教化。迁司威,使监军,击翟义。复迁司命

  • 跌里温盘陀

    又译迭里温孛勒答黑。成吉思汗诞生地。据《史集》,其地在斡难河(今鄂嫩河)旁,距不儿罕山(今肯特山)六日程。今俄罗斯赤塔州鄂嫩河中游右岸察苏切伊村西有同名地,传为成吉思汗诞生地。据考古报告,其地系一古居

  • 新白话报

    杂志名。清光绪二十九年底(1904年初)在日本东京创刊。月刊。江西留日学生主办。设论说、政事、传记、新闻等栏目,连载《文天祥》传记,宣传反清革命。以笔名担当、捕夷、易清、屠奴、昌汉、殪清、轰球、造时子

  • 钦天监监正

    官名。明清钦天监长官。掌观察天文,推定历数,编制时宪书,于岁终奏新历,送礼部颁行。俱正五品。明洪武二十二年(1389),改钦天监监令设,一人。清顺治元年(1644)沿置,初由汉人充任。康熙四年(166

  • 蒯城县

    蒯亦作剻,城亦作成。本汉蒯成乡,高帝六年(前201)封周緤为蒯成侯于此。后废。西晋咸宁四年(278)置县。属始平郡。治今陕西宝鸡市西渭河南岸。后废。

  • 末恭城

    在今四川汶川县境。《新唐书·吐蕃传》:贞元十六年(800)“韦皋拔末恭、颙二城”,即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