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法
《商君书》篇名。记述商鞅与甘龙、杜挚关于变法的辩论。商鞅提出“治世不一道,便国不必法古”,认为如能强国利民,可以“不法其故”,“不循其礼”。并以“三代不同礼而王,五霸不同法而霸”为历史根据,反驳“法古无过,循礼无邪”的守旧观点,从而促使秦孝公决定变法图强。篇中所述变法思想,后为韩非继承发展,对后世影响甚深。
《商君书》篇名。记述商鞅与甘龙、杜挚关于变法的辩论。商鞅提出“治世不一道,便国不必法古”,认为如能强国利民,可以“不法其故”,“不循其礼”。并以“三代不同礼而王,五霸不同法而霸”为历史根据,反驳“法古无过,循礼无邪”的守旧观点,从而促使秦孝公决定变法图强。篇中所述变法思想,后为韩非继承发展,对后世影响甚深。
清广东连南八排人。瑶族。道光十二年(1832)在江华瑶民赵金龙起义影响下,与八排瑶民盘麻三等聚众万余人起义,大败清军于鸡公颈岭。在进攻大拱桥山和大木根清兵营时,给清军以沉重打击。同年十月,在清重兵围攻
?—693唐雍州醴泉(今陕西礼泉东北)人。性无赖诡谲。初以卖饼为业,后事酷吏游击将军索元礼为仆。载初元年(690),诬告舒王李元名等谋反,授游击将军。元礼教其在武后前自比獬豸,谓虽不识字而能触邪,以取
官名。三国魏置,为尚书民曹长官,隶左民尚书。六品。晋分置左、右民曹郎。
秦置。治今山东微山县。属泗水郡。《汉书·高帝纪》:秦二世二年(前208),秦泗川守壮败于薛,“走至戚,沛公左司马得杀之”;《史记·曹相国世家》:曹参以军功“迁为戚公”,皆即此。汉、晋属东海郡。西晋永嘉
即“史驎”。
官名。南宋宣抚司之副职。或佐宣抚使掌宣布威灵,抚绥沿边地区及统率一路至数路军旅,或任宣抚使职事。元代为地方行政机构宣抚司之职官,位同知之下,协掌司事。明清沿元旧称,始作为土官名号之一,武职。系土官官署
见“辽史纪事本末”、“金史纪事本末”。
西晋庐江舒县(今安徽庐江西南)人,字景先。受《易》于会稽伍振。善占卜、图宅相冢,亦行厌胜之术。元康六年(296)举贤良。及琅邪王司马睿渡江,以为广武将军。永嘉末卒。
明仁宗朱高炽语录汇编。杨士奇等编纂。宣德五年(1430)成书,与《仁宗实录》同进。六卷。万历三十年(1602),吕本校订刊印,改为二卷。凡四十一子目,前有宣德五年明宣宗序。参见“皇明宝训”。
古星图。1971年在河北宣化辽墓(葬于1116年)发现。为彩绘壁画示意性星图。绘在墓后室顶部。图的中心嵌一铜镜,四周绘有莲花,莲花之外绘日、月五星和北斗七星,再外是二十八宿星官图,最外圈的十二个小圆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