戒律
①佛教名词。合梵文Sila(戒、持戒)和Vinaya(律)的意译而成,或仅指“戒”言。戒者,制也,含禁绝、制止之义,有五戒(一不杀生;二不盗;三不邪淫;四不妄语;五不饮酒)、八戒、十戒、二百五十戒(比丘戒)、三百四十八戒(比丘尼戒)等种类。律者,法也,系对“戒”的解释,规定犯与不犯、轻与重等各种界限。②道教名词。系防止道士“恶心邪欲”、“乖言戾行”的条文。始于两晋南北朝时期,由上清、灵宝、新天师道等道派沿袭佛教戒律,制“五戒”、“八戒”,以及吸取儒家伦理思想而制定“十戒”和其他戒律。
①佛教名词。合梵文Sila(戒、持戒)和Vinaya(律)的意译而成,或仅指“戒”言。戒者,制也,含禁绝、制止之义,有五戒(一不杀生;二不盗;三不邪淫;四不妄语;五不饮酒)、八戒、十戒、二百五十戒(比丘戒)、三百四十八戒(比丘尼戒)等种类。律者,法也,系对“戒”的解释,规定犯与不犯、轻与重等各种界限。②道教名词。系防止道士“恶心邪欲”、“乖言戾行”的条文。始于两晋南北朝时期,由上清、灵宝、新天师道等道派沿袭佛教戒律,制“五戒”、“八戒”,以及吸取儒家伦理思想而制定“十戒”和其他戒律。
即“杨国忠”。
地名。在今山西太原市西北蒙山西南。《资治通鉴》:建兴元年(313),“刘琨与代公猗卢会于陉北,谋击汉,琨进据蓝谷”,即此。
434—481北魏太原晋阳(今山西太原西南)人,字洛诚。羌族。解天文卜筮。容貌伟丽,为文明太后所宠,超迁给事中。旋为散骑常侍、侍中、吏部尚书,赐爵太原公。太和四年(480),迁尚书令,进爵中山王。出入
唐陈郡汝南(今属河南)人,一作蔡州朗山(今河南确山)人,字子乾,一作之仪。懿宗时,为祠部(一作刑部)郎中。又曾为虢州刺史。昭宗时,为翰林学士。与温庭筠友善。著传奇小说《甘泽谣》一卷,多琐事轶闻,以《红
书名。元朱世杰著。三卷。共二十门,二百五十九问;书首列有“总括”,包含乘除口诀等预备知识。书中囊括乘除法运算、面积、体积、垛积、盈不足、差分、方程、开方、天元术等当时数学的各方面内容,形成了较完整的体
爵名。清宗室封爵的第七等,即入八分镇国公。位次于贝子。爵位传袭于子孙,递降至一等镇国将军不再降。参见“不入八分镇国公”。
即“牛具银”。
①北周武帝以齐乐县改名。治今四川丹棱县。属齐通郡。隋开皇十三年(593)改为丹棱县。②隋开皇十三年(593)置。治今洪雅县西。属眉山郡。唐属眉州。北宋属嘉州,南宋属嘉定府。元至元二十年(1283)废。
东汉宦官孙程等十九人因于延光四年(125)诛外戚阎氏、掌权宦官江京等人,拥立顺帝有功,同日封侯,史称十九侯。据《后汉书·宦者传》,顺帝下诏封孙程为浮阳侯,食邑万户;王康为华容侯,王国为郦侯,各九千户;
即“第二次鸦片战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