馆伴使
官名。宋、辽及宋、金之间因事派遣使臣往来,进入对方辖区后,对方则遣接伴使、副使迎接;至对方京城,则有馆伴使、副使相陪; 返回时,则有送伴使、副使相送。
官名。宋与辽,金均置,宋辽与宋金之间使臣往来,进入对方辖境后,有人迎接,称为接伴使 至对方京城后,另有人相伴,称为馆伴使。返回时往往由原接伴使相送,称为送伴使。
官名。宋、辽及宋、金之间因事派遣使臣往来,进入对方辖区后,对方则遣接伴使、副使迎接;至对方京城,则有馆伴使、副使相陪; 返回时,则有送伴使、副使相送。
官名。宋与辽,金均置,宋辽与宋金之间使臣往来,进入对方辖境后,有人迎接,称为接伴使 至对方京城后,另有人相伴,称为馆伴使。返回时往往由原接伴使相送,称为送伴使。
官名。北魏始置,为太常副贰,位在丞上,孝文帝太和十七年 (493) 定为三品上,二十三年改四品上。北齐置为太常寺次官,员一人,四品上,位列诸寺少卿之首。隋初因之,炀帝增为员二人,从四品。唐、五代沿置,
殿廷卫士名。明置,见“大汉将军”。
官名。隋朝同州总监次官,置一员,视从六品。
官名。元置,为储政院的佐官,员额二人,秩正四品。
官名。清朝为巡察地方,劝谕化导风俗而特设之官。雍正四年(1726),查嗣庭、汪景祺以文字获罪,世宗谓浙江士子浇漓,乃停其乡试,并设观风整俗使。后,福建、广东、湖南等省亦设,均属临时性设置,事毕则解。
太平天国所设诸匠营之一。所辖为鞋匠,主制造靴鞋。
官署名。唐朝设此官署,负责选择米麦。其官有令二人,正八品下;丞四人,正九品上;监事十人。此署属司农寺。参看《新唐书·百官三·官署》。
官名。元置,为司天监的长官。见“司天监”。
宋朝提点坑冶铸钱公事别称。
官名。元朝置。简称参议。设于世祖中统元年(1260),秩正四品,为中书省参佐官首领,掌左、右司文牍,总管六部事宜,参预宰相会议军国重事。初设一员,至元二十二年(1285)增至六员。成宗大德元年(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