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屋>历史百科>古代官职>运判

运判

官名。“转运判官”之简称。宋朝始设,为转运使之佐官。初掌随军供办军需,太宗以后,因转运使逐渐成为各路之长官,遂改为经度一路全部或部分财赋。后代沿置。金朝为都转运司 (中都路) 及转运司 (其余各路) 之职官,有都勾判官、户籍判官、支度判官、盐铁判官等名目。分掌税赋钱谷、仓库出纳、权衡度量等事务。元朝为都转运盐使司之职官,每司一、二员不等,位同知、副使之下,正六品。与运同、运副同为盐运使佐官,分掌各盐场,管理食盐之产销。此后,遂成为专司盐务之判官。明沿元制,朱元璋吴元年 (1367) 设于都转运盐使司,无定员,从六品。属官有经历、知事及库、仓大使、副使等。分掌各盐场。清朝为都转盐运使司之职官。直隶一人、两淮三人,两浙一人。其品级、职掌、属官均与明同。例由兵马司副指挥、京府经历、汉军八品笔帖式、按察司经历及州判升任。


官名。在金代本为盐使司判官,地位在副使之下。元代为都转运盐使司判官的简称。明沿置。清代遂以运判为正式官名。明清时运判分驻在盐运使或盐法道所辖各盐务分司,以便管理盐场。

猜你喜欢

  • 吴尔哈伯喀达喇喇哈番

    满语官名。又作“乌尔哈伯喀达拉喇哈番”。汉名为司牲官,即礼部属官。正八品。专司牧养牛羊事。

  • 行司农司

    官署名。金为司农司派出机构,设于宣宗兴定六年(1222),于陕西及河南三路置司,设官五员。哀宗正大元年(1224),归德、许州、河南、陕西各置司农司,设卿、少卿、丞,分别为正四、五、六品。卿以下轮流出

  • 墨卷

    选举制度。明、清乡、会试时,考生本人以墨笔书写的试卷。考试官不得直接批阅,须待誊抄后方得批阅。科举考试中试卷名目之一。明清时应试者的原卷称为墨卷。《明史·选举志》说:“考试者用墨,谓之墨卷;誊录者用朱

  • 武贲郎将

    官名。隋炀帝大业三年(607)改十二卫护军置,每卫四人,正四品。

  • 几杖

    几指案几,杖为手杖。老人居则凭几,行则凭杖,古时用以表示敬老。汉朝皇帝常以几杖赐予年老重臣以示尊荣。《汉书·孔光传》:“赐太师灵寿杖,黄门令为太师省中坐置几,太师入省中用杖。”两晋南北朝沿袭此制。

  • 太子左侍率

    官名。即太子左卫率,隋炀帝大业三年(607)改,唐高祖武德五年(622)复名左卫率。

  • 掌苑

    官名。隋炀帝始置,为宫廷女官,二十四掌之一,属尚寝局,员二人,从九品,唐改正八品。为司苑、典苑之佐,协掌园苑种植疏果之事。宋、金悉如唐制。明永乐(1403—1424)后归其职于宦官。女官名。唐、全都设

  • 太子左崇掖卫

    即太子左监门率府,唐高宗龙朔二年(662)改,咸亨元年(670)复为左监门率府。

  • 管理街道厅

    官署名。清朝制度,每年由御史一人、工部司员一人、步军统领衙门司员一人,共同组成管理街道厅,掌管京城的道路沟渠。见《历代职官表·历代职官简释》。

  • 宗室侍卫什长

    官名。清朝侍卫处之职官,顺治元年(1644)设,由宗室侍卫中遴选。初无定员,乾隆三十六年(1771)定员九人。掌理宗室侍卫事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