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名。元朝置。释教总制院长官,例由国师推类,掌全国释教及吐蕃事务。
官名。西魏恭帝三年(556)置,北周沿置。地官府民部中大夫属官,每乡设一人,掌本乡事务,下设乡正上士、乡正中士以佐其职。领州长上士、州长中士等官属。正四命。隋文帝开皇元年(581)罢。
武官名。为圆明园护军营的主管, 见“圆明园护军营”。
①执政者所持施政的凭信。后通称印信。秦朝以前通称为玺。后天子、诸侯王以玉为之,称玺。唐朝改称玺为宝。汉朝列侯黄金龟钮,御史大夫金印紫绶,文皆曰“章”; 千石至四百石皆铜印,文曰“印”。一般称皇帝所佩为
太皞部落氏族首领的称号。见“太皞”。
官名。元置,为宁徽寺的主官,见“宁徽寺”。
官署名。辽朝置,为南面官,属客省。掌接待四方使者礼仪事。置礼宾使等职。
官名。战国置,为武官。《古玺汇编》第四七号: “左中军司马。”
军事幕职名。南宋时都督与督视军马的高级军事幕职,掌参预军事谋划。原名计议官后改详议官,又改为咨议军事, 其地位提高。参见“计议官”。
官名。唐朝后期河东诸镇于马步司置狱,以牙校充判官,与都虞候共掌鞫讼刑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