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屋>历史百科>古代官职>太祝

太祝

官名。即“大祝”。①一说为殷朝六大之一。《礼记·曲礼下》:“天子建天官,先六大,曰大宰、大宗、大史、大祝、大士、大卜。”郑玄注: “此盖殷时制也。”②西周始置,历代沿置。西周时为众祝官之长,掌祭祀祝祷等事。秦朝有太祝令、丞,属奉常。汉初因之。景帝中元六年(前144)改属太常,后更名祠祀。武帝太初元年 (前104),更名庙祀。东汉复称太祝令、丞。晋、宋、齐、梁、陈、后魏、北齐皆因之。西魏、北周春官府设“太祝下大夫”,简称太祝,员一人。隋初太常寺置太祝署,有令、丞一员,太祝二员,炀帝罢署而留太祝八员于太常寺。唐以后因之。唐五代置六员,正九品上。北宋前期常以数十员为额,元丰(1078—1085)改制仅留一人。金太祝从八品。辽置十员于太常礼仪院,从八品。明初亦置,至成祖即位后革。清改为读祝官。③ 《周礼·春官》宗伯属官。下大夫或上士爵。属官有小祝。主持禋祀、祭神、丧事、天灾、征伐、会同等的祷辞祝号。


官名。也写作“泰祝”或“大祝”,掌祝辞和祈祷等事。商朝始设此官,为六太之一。周礼春官之属有太祝,掌六祝之辞以事鬼神而祈福祥。秦汉有太祝令丞,晋、宋、齐、梁、陈、北魏、北齐皆沿置;北周依周官;至隋置太祝署太祝令丞,炀帝罢署。唐初有太祝七人,掌读祝文,出纳神主。唐以后历代多沿置,清朝改称读祝官。参看《周礼·春官·太祝》、《通典·职官七·太常卿·太祝》、《清史稿·职官二·太常寺》。

猜你喜欢

  • 诸路杂造总管府

    官署名。元朝置。属工部。元世祖至元元年(1264),改提领所为提举司。十四年,改工部尚书行诸路杂造局总管府。秩正三品。置达鲁花赤、总管、同知、副总管各一员。下领帘网局、收支库。官署名。属工部。至元元年

  • 提考

    官名。太平天国朝上职官。干王改革科举,废省试正、副掌考而设。每省派正、副各一员,职同燕爵。每三年一科,由天朝简放,考毕回京。

  • 巩昌按察司

    官署名。元朝地方监察机构,建于元世祖至元十一年(1274)。十二年,并入陇右河西道提刑按察司。

  • 考工室丞

    官名。西汉置,属少府,为考工室令副职。武帝太初元年 (前104) 改考工丞。官名,西汉置。为考工室令之副,佐令掌职事。详“考工室令”条。

  • 道录司副印

    官名。清朝道录司副长官。分掌天下道教之事。天聪五年 (1632) 设,一人,由道官带原品衔充任。乾隆四十一年 (1776) 裁。

  • 幢主

    官名。南北朝置,为幢的主将,所领人与数与队主相近,主要用于仪卫,在必要时也参加作战。多以他职兼领。北齐时与军主、别将、统军、都将合列为“备身五职”,备宿卫; 将作寺亦置,负责营造。北齐从九品,北周正三

  • 西翼校尉

    官名。北魏置,职掌不详。常文通以南天水太守任此。

  • 大通将军

    西汉杂号将军名,一般地说,将军皆掌征伐,而独此与五利将军、天士将军、地士将军、天道将军不掌征伐。汉武帝想长生不老,膠东宫人栾大欺骗武帝,武帝便封栾大为五利将军,佩五将一侯印。《史记·封禅书》:“栾大,

  • 膳部承务郎

    官名。隋文帝置膳部员外郎,为侍郎的副职。炀帝改诸司侍郎为郎,废员外郎,增郎的员额为二人,后又减为一人,另置承务郎一人,掌同员外郎。武德三年(公元620年)改为“膳部员外郎”,见该条。

  • 右三部

    官署名。元世祖中统三年(1262)设,掌兵、刑、工三部事。置尚书二员,侍郎二员,郎中五员,员外郎五员。至元元年(1264) 罢,以兵刑为一部,别置工部。三年,复立。五年,又分为兵刑部与工部。官署名。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