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屋>历史百科>古代官职>大理丞

大理丞

官名。亦称大理寺丞。北魏或有其名。北齐置为大理寺属官,七品。隋朝置二员,正七品下,炀帝大业三年(607)改为勾检官,与大理正分判狱事。唐朝置六员,从六品上,掌分判寺事,正刑之轻重;一丞断事,诸丞共同参议签押。北宋初,尚有定员,与大理正、评事分掌断狱,其后因择他官明法令未常参者兼任,谓详断官;本官遂为寄禄官。神宗元丰(1078—1085)改制,置推丞四员、断丞六员,左断刑则丞议之,右治狱则丞专推鞫; 正缺以丞补,丞缺以评事补。南宋高宗绍兴(1131—1162)初减为二员,正八品,诏与大理正并堂除。辽、金皆置,金海陵王天德二年(1150)汉人始设六员、契丹设四员,从六品。明洪武十四(1381)左、右寺各置一员,正六品,位寺正上,二十二年置三员,正五品,与少卿协助大理卿掌审谳平反刑狱之政令。清朝左、右寺各置,初制满员正四品、汉员正六品,顺治十六年(1659)并定为正六品,康熙六年(1667)升正五品,九年仍定正六品,满洲、汉军、汉俱各一员,掌核内外刑名,质成长官,参纠部谳,康熙三十八年省满寺丞员,高宗乾隆十七年(1752)改左、右寺正为寺丞。

猜你喜欢

  • 开封府判官

    官名。宋初置,为开封尹副贰。后设开封少尹二人,若遇他官领尹事,则改少尹为判官。英宗治平三年(1066),命判官一人领使院事,民间俗称之为“南司”,掌审察文移簿籍。神宗元丰(1078—1085)改制,定

  • 三族

    商代前期王室的基本军事组织。见“族军”。

  • 狱丞

    官名,汉朝于县设此官,如禄福狱丞、阳翟狱丞,掌狱讼,管囚徒。其后,北齐及唐皆置。《新唐书·百官三·大理寺》:“丞六人,从六品上。掌分判寺事,正刑之轻重。”官名。三国魏于廷尉置诸狱丞各一人,秩第七品,掌

  • 尸祝

    官名。主司巫术祝祷之官。《庄子·外篇·天运》: “尸祝齐戒以将之。”成玄英疏: “巫师也。”

  • 司盐都尉

    官名。三国魏置,两晋、北魏沿置。设于郡国产盐处,掌盐政。东晋时王允之以建武将军、钱唐令领之。魏、晋六品,北魏孝文帝太和十七年(493) 定为从五品中,二十三年复次职令,未载。官名,三国魏置,六品,设于

  • 宝谟阁学士、直学士

    官名。见“宝谟阁”。

  • 五服

    区别尊卑的五种等级服饰。《尚书·虞书·皋陶谟》:“天命有德,五服五章哉。”孔安国传:“五服,天子、诸侯、卿、大夫、士之服也。”

  • 主客承务郎

    官名。隋文帝置主客员外郎,为侍郎的副职。炀帝改诸司侍郎为郎,废员外郎,增郎的员额为二人,后又减一人,另置主客承务郎一人,旋又改称司蕃承务郎,掌同员外郎。唐武德初沿置,三年(公元620年)改为“主客员外

  • 军事官报局

    官署名。清末军咨处第四厅所属机构。宣统二年(1910)置。设正、副局长各一人,庶务、文牍、收支、编纂、译述、校对人员若干。三年,改属军咨府。

  • 御司马

    官名。战国燕置。君王侍卫长官。《燕王喜鍨铭》: “郾(燕)王喜造御司马鍨”。武官名。战国时燕国置,燕王职戈上有铭文:“郾王职作御司马。”张震泽《燕王职戈考释》说:“戈铭当于‘作’字断句,谓此戈为燕王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