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官
劝农之官,或管理公田耕种和租税收入。汉朝大司农所属有农监。汉武帝时实行告缗,又于水衡、少府、太仆等各置农官,管理郡县没收的土地。此为领属中央者,郡国亦当有之。三国魏指诸典农官(典农中郎将、典农校尉等)及其所辖地区。
官名,这是对掌管农业事务官员的泛称。汉朝大司农、水衡都尉、少府、太仆及地方郡国县道皆置,有的掌管劝农桑,有的掌没收的土地,有的掌屯田等,其具体名称有:代郡农长、梁菑农长、稻农左长、上久农丞、田官丞、都田等。《汉书·食货志下》:“水衡、少府、太仆、大农各置农官。”
劝农之官,或管理公田耕种和租税收入。汉朝大司农所属有农监。汉武帝时实行告缗,又于水衡、少府、太仆等各置农官,管理郡县没收的土地。此为领属中央者,郡国亦当有之。三国魏指诸典农官(典农中郎将、典农校尉等)及其所辖地区。
官名,这是对掌管农业事务官员的泛称。汉朝大司农、水衡都尉、少府、太仆及地方郡国县道皆置,有的掌管劝农桑,有的掌没收的土地,有的掌屯田等,其具体名称有:代郡农长、梁菑农长、稻农左长、上久农丞、田官丞、都田等。《汉书·食货志下》:“水衡、少府、太仆、大农各置农官。”
爵位名。为太平天国后期设置的六爵之一,简称为安。见“六爵”。
官署名。金朝属尚书省户部。掌抄造钞引纸。设使、副使、判领坊事,秩从八品、正九品、从九品。曾设都监一职,后罢。卫绍王大安二年(1210)以印造钞引库兼领。宣宗贞祐二年(1214),复为独立机构,仍设都监
官名。十六国姚襄置。《晋书·姚襄载记》:“ (襄) 以强白为后部帅。”
封号名,地节四年汉宣帝封其外祖母为博平君。《汉书·宣帝纪》:“四年春二月,封外祖母为博平君。”
见“印经提举司”。
宋朝官府文书名。赐酺、戒励百官、晓谕军民时用之。由翰林学士撰文。
官名。东汉献帝建安 (196—220) 间曹操置,十六国西秦沿置。南朝梁武帝天监七年 (508)定为专施用于境外的武职二十四班中的三班,大通三年(529) 定制后班阶提高,拟飚勇将军等号。北魏孝文帝太
①公卿大夫、达官显贵泛称。《吕氏春秋·重已》:“世之人主贵人。”高诱注:“贵人,谓公卿大夫也。”②后宫名号。始于东汉,位仅次皇后,金印紫绶,奉粟数十斛。晋武帝时为三夫人之一,低于夫人,位视三公。十六国
见“市舶司”。
官署名。辽朝置。北面官,掌御帐围场养鹿等事。官署名。辽置,掌养鹿之事,属北面监养鸟兽官。设监鹿详稳、监鹿都监等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