侍卫司徒
官名。辽朝置为北面官,侍卫司官员,在侍卫太保下。
武官名。辽置,见“侍卫司(2)”。
官名。辽朝置为北面官,侍卫司官员,在侍卫太保下。
武官名。辽置,见“侍卫司(2)”。
①请示。《仪礼·聘礼》: “几筵既设,摈者出请命。”②请求任命官吏。《新五代史》卷四一《杂传》: “卢光稠独以虔、韶二州,请命于京师。”
右将军,为汉朝重号将军,位次上卿,掌征伐或驻守。职为右将军而领兵在外者称将兵右将军。《汉书·冯奉世传》:“右将军典属国掌惠薨,奉世代为右将军典属国……皇帝问将兵右将军,甚苦暴露。”
官名。西魏恭帝三年 (556) 置,北周初沿置。春官府典命司次官,佐典命下大夫掌内外九族和玉帛衣服的礼制规格以及全国的僧、道等宗教事务。正三命。后改典命为大司礼,遂罢。
泛指挏马令、丞、尉等官,属太仆,掌取马乳制酪供宫中用。详“挏马”条。
官名。元朝置,为太府监、经正监等府署长官,位在太监上。职掌同诸监监卿、卿。
官名。辽朝北面官。又称“梯里己”。① 大惕隐司长官,太祖二年(908),“始置惕隐,典族属,以皇弟撒刺为之”。(《辽史·太祖纪下》)②各部族典族属之官。太宗会同元年(938),改五院、六院二部惕隐为司
参见“右士郎”。
官名。清朝八旗组织中中层编制单位甲喇之副长官,即参领之副职。康熙三十四年(1695),以每甲喇只设参领一人不敷用而增设。协助参领处理旗务。雍正元年 (1723) 改为副参领,遂成定制。
巡按使公署的内部机构,北洋政府置,见“巡按使公署”。
官名,也省称五威中帅,掌助五威将班符命于天下。详见《五威将前帅》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