侍卫亲军步军都指挥使
官名。五代始置,为侍卫亲军步军统兵长官。宋朝沿置,一员,掌禁军步军诸指挥名籍,凡统制、训练、番卫、戍守、迁补、赏罚,皆总其政令,为三衙长官之一,地位颇重,俗称步帅。徽宗政和四年 (1114) 定其品序在正任观察使之上,正五品; 南宋置主管后,常为虚衔。辽朝南面军官侍卫亲军步军都指挥使司置,南京侍卫亲军步军都指挥使司、南面大蕃府黄龙府皆置,地位较前为低。参见“侍卫亲军步军都指挥使司”。
武官名。见“侍卫亲军步军都指挥使司”。
官名。五代始置,为侍卫亲军步军统兵长官。宋朝沿置,一员,掌禁军步军诸指挥名籍,凡统制、训练、番卫、戍守、迁补、赏罚,皆总其政令,为三衙长官之一,地位颇重,俗称步帅。徽宗政和四年 (1114) 定其品序在正任观察使之上,正五品; 南宋置主管后,常为虚衔。辽朝南面军官侍卫亲军步军都指挥使司置,南京侍卫亲军步军都指挥使司、南面大蕃府黄龙府皆置,地位较前为低。参见“侍卫亲军步军都指挥使司”。
武官名。见“侍卫亲军步军都指挥使司”。
① 御史中丞别称。南北朝时称御史台为南台,御史中丞为台中长官,故名。《宋书·江淹传》:“以本官兼御史中丞,时明帝作相,因谓淹曰: “君昔在尚书中,非公事不妄行,在官宽猛能折衷; 今为南司,足以震惊百僚
官名。明崇祯十七年 (1644) 三月,李自成农民军进入北京,改明军把总而置。职掌仍因袭明朝旧制。
官名。清朝前锋营中随前锋统领办事之属官。雍正三年(1725)设。共四员,左、右翼各二人。由统领于本翼前锋校内酌委。掌章奏文移。
监狱名。梁置,《梁书·武帝纪》:“天监五年(公元506年)夏四月甲寅,初立诏狱。诏建康县置三官,与廷尉三官分掌狱事,号建康为南狱,廷尉为北狱。”
清朝地方官员对学政之尊称。
官名。清朝地方各州之副职。无定员,从七品。与州同分掌督粮、捕盗、海防、水利诸事。例以鸿胪寺汉主簿、鸣赞、汉军九品笔帖式、按察司知事、府经历、县丞等升任。另恩拔副员就职者,可除授直隶州州判。官名。清代知
简称增生。明清学校生员。指科举制度下考入府、州、县学廪生定数之外增广员额之生员。明宣德(1426—1435)中定制,在京府学增广六十人,在外府学增广四十人,州增广三十人,县增广二十人。其缺额由岁、科两
官名。北魏置。孝文帝太和十七年(493)定为从七品上,二十三年复次职令未载。
官名。唐高宗仪凤 (676—679) 中以弘文馆中多图籍而置,掌校理图书。
官名。北洋政府设置,为高等审判厅的长官。见“高等审判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