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屋>历史百科>古代官职>会同馆

会同馆

官署名。①接待少数民族官员及外国使臣之机构。金朝始置。掌招待西夏、高丽来人并进行贸易。元世祖至元十三年 (1276) 于礼部设。二十五年罢,二十九年复置。成宗元贞元年 (1295) 定制,以礼部尚书一员领馆事,另设大使二人,副使二人。掌接待、引见边地诸族官员及外国使者,并通译、伴送,点视贡物及在馆互市等事。明朝改设于兵部车驾司,其职掌亦稍有变化,只作为京城接待内外使臣宾客及递运行李物品之机构。其通译及点视贡物之职由礼部主客清吏司及太常寺所属四夷馆分掌。初以南京公馆改设,永乐 (1403—1424)时复设于北京。正统六年 (1441)定为南、北二馆。北馆六所,南馆三所。设大使一人,副使二人。以副使一人分管南馆。弘治五年 (1492),添礼部主客清吏司主事一人提督馆事。凡瓦剌、朝鲜、日本、安南使臣人等例于南馆安顿,其他周边各卫及土司、各王府公差使节等于北馆安顿。清初仿明制,于顺治元年 (1644) 设会同、四译两馆。会同馆隶礼部,以主客清吏司满、汉主事提督馆事。四译馆隶翰林院,以太常寺少卿提督馆事。两馆分掌接待各国贡使及通译之事。乾隆十三年(1748) 四译馆并入礼部,更名“会同四译馆”。以礼部郎中一人带鸿胪寺少卿衔兼摄馆事,三年一更换。后又增设满稽察大臣二人。其属有大使、序班、通事等官。光绪二十九年 (1903) 裁。详“会同四译馆”。②清朝兵部所属机构。掌皇华驿之事,即管理京师驿传事务及买补辇马之事。设管理馆所侍郎一人,由本部侍郎内简派,任期一年; 满、汉监督各一人,由兵部尚书于司员内选补,一年后更代。另有外郎二人,为办事员。


官署名。负责接待国内少数民族和外国使节。元朝始设会同馆,《元史·百官一·礼部·会同馆》:“会同馆,秩从四品。掌接伴引见诸番蛮夷峒官之来朝贡者……”元贞元年,以礼部尚书领馆事,遂为定制。礼部尚书领会同馆事一员,正三品;大使二员,从四品;副使二员,从六品。提控案犊一员、掌书四人、蒙古必阇赤一人、典给官八人。其属有收支诸物库,秩从九品。”

明代沿置,设提督会同馆主事,以礼部主客司主事担任。见《历代职官表·第九表》。

清沿明制,既设会同馆,又改明朝的四夷馆为四译馆,顺治元年,二馆分立。会同馆属礼部,以主客司主事满汉各一人提督馆事。四译馆属翰林院,以太常寺少卿汉一人提督之。乾隆十三年省四译馆,与会同馆合并,更名会同四译馆。以礼部郎中兼鸿胪寺少卿衔一人摄之。光绪二十九年省。见《清史稿·职官一·礼部·会同四译馆》、《历代职官表·第九表》。

猜你喜欢

  • 御史府

    官署名。明朝建文二年(1400)改原都察院而置,设官御史大夫,改所辖各道为左、右两院,设御史二十八人。成祖即位,复旧制。参见“都察院”。官署名。汉代御史的官署称御史府,又称御史台、兰台、兰台寺、御史大

  • 宣抚司副使

    官名。宋朝宣抚司之副职。或佐宣抚使掌宣布威灵,抚绥沿边地区及统率一路至数路军旅,或任宣抚使职事。元朝为地方行政机构宣抚司之职官,位同知之下,协掌司事。明清沿元旧称,始作为土官名号之一,武职。系土官官署

  • 劝农吏

    县临时派遣的吏员名。《晋书·职官志》:“郡国及县,农月皆随所领户多少为差,散吏为劝农。”

  • 京师模范监狱

    监狱名。清宣统元年(公元1909年)筹建,由日本小河滋次郎博士设计,次年开工。根据规划,该监狱分前、中、后三区:前区包括大门、看守教诲所、病监、幼年监、运动场等;中区包括中央事务所、典狱室、会议室、课

  • 县水曹

    县分职诸曹之一。东汉置,主水利之事。《隶释》十五《绵竹江堰碑》记绵竹有水曹掾、史各一人。

  • 俸米

    官吏“工资”中给米的部分称俸米。参看“俸”、《清文献通考·国用·俸饷》。

  • 中尝食典御

    官名。北魏置。负责皇帝的饮食事务,以宦官担任。《魏书·阉官传》:“高祖以 (王温)谨慎,补中谒者,小黄门,转中黄门、钩盾令,稍迁中尝食典御、中给事中。”北齐改称“中尚食典御”。

  • 文思署令

    官名,金朝置。从六品,掌造内外局分印合、伞浮图金银等尚辇仪鸾局车具、亭帐之物,和三国生日等礼及织染文服两署金钱。其佐官有丞,从七品;直长,正八品。见《金史·百官二》。

  • 守期门仆射

    守期门仆射,即兼任期门仆射。期门即虎贲,期门仆射掌虎贲郎习射。《后汉书·阴识传》:“兴字君陵,光烈皇后母弟也,为人有膂力。建武二年,为黄门侍郎,守期门仆射,典将武骑,从征伐,平定郡国。”

  • 卫公

    周朝后代姬常的封号。光武刘秀建武二年,封周朝后代姬常为周承休公,建武十三年又改封为卫公,位在三公上(见《后汉书·百官志》)。参看“三公”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