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门河
①即阳乐河。今河北赤城县南红河。清光绪《畿辅通志》卷77:龙门河“源出龙门县(今赤城县西南龙关)西二十里娘子山北三里大龙王堂,水从地出数丈即伏至岩树下,汹涌薄,流数里又伏,至朱家营复出,乃东流为河,径县城南,亦名南河。……龙门河东西流,此横河所由名也”。
②即今四川芦山县东芦山河,为青衣江上源东支。《方舆纪要》卷72芦山县:龙门河在“县东北五十里。有二源:一自邛州界九子山西流;一自徼外东流,经冷砧河,南流会于金鸡峡口,过鱼喜河、八步关、青源河,南流入于青衣江”。
①即阳乐河。今河北赤城县南红河。清光绪《畿辅通志》卷77:龙门河“源出龙门县(今赤城县西南龙关)西二十里娘子山北三里大龙王堂,水从地出数丈即伏至岩树下,汹涌薄,流数里又伏,至朱家营复出,乃东流为河,径县城南,亦名南河。……龙门河东西流,此横河所由名也”。
②即今四川芦山县东芦山河,为青衣江上源东支。《方舆纪要》卷72芦山县:龙门河在“县东北五十里。有二源:一自邛州界九子山西流;一自徼外东流,经冷砧河,南流会于金鸡峡口,过鱼喜河、八步关、青源河,南流入于青衣江”。
即今广东德庆县西绿水河。《方舆纪要》卷101德庆州:陆溪在“州西五十里。源出佛子岭,东流三十里入江。水口旧有陆贾庙,因名”。
明洪武二十八年 (1395) 改廉州千户所置,属广东都司。治所在廉州府 (今广西合浦县)。清顺治十年 (1653) 废。
金置,属邯郸县。在今河北邯郸县境。在河南省淇县南部。面积117平方千米。人口3万。镇人民政府驻北阳,人口 2580。相传,早有高姓居此,故曾名高家屯。后因此地有一大沙沟,村处于沟北,故名。1957年设
即今广西博白县西南龙潭镇。清光绪《广西舆地全图》博白县图:西南有龙潭墟。有外委戍守。
①南朝梁置,为义州治。治所在今湖北罗田县东六十里。隋开皇初废。②南朝梁置,为义州治。治所在苞信县(今河南商城县西)。北齐属南建州,南朝陈太建六年(574)属建州。隋开皇初废。③隋大业三年(607)改利
在今陕西神木县东南贺家川镇境内。1944年陕甘宁革命根据地神府县迁治于此。
东魏天平中置,属显州。治所在东多城(今山西孝义市北)。后废。北魏置,治东多城(今山西孝义市北)。辖境在今山西省孝义市一带。后省。
即孝长支线。为平汉铁路(今京汉路)支线。从湖北孝感至长江埠。
北周天和年间置,属西宁州。治所在苏祁县 (今四川西昌市西北六十里礼州镇)。辖境相当今四川西昌市北部地。隋开皇三年 (583) 废。北周武帝置,治苏祁县(今四川西昌市西北礼州)。属西宁州。辖境相当今四川
①即今河南商城县西四十六里观庙乡。清嘉庆《商城县志》:“相传观音大士现身度人处。后建有寺。旧址尚存。”②即今四川德昌县东南金沙傈僳族乡(观音堂)。清嘉庆《四川通志》卷89西昌县:观音铺“在县南一百六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