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屋>历史百科>地名来历>龙山寺

龙山寺

清康熙三年(1664)建,在今台湾台北市西南万华区(艋舺)。


(1)初名普现殿,又名天竺寺。在福建省晋江市安海镇。相传始建于隋代,明天启间重建,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建山门、华表、殿堂门、钟鼓楼。世传原佛像处有一巨樟,夜发祥光,时人崇之,乃斫作法鼓、寺门、千手佛,今俱存。千手佛通高4.2米,头戴花冠,冠正中雕一坐佛,周围又雕众多戴花冠小佛首,叠作帽状;堕耳垂目,庄严慈祥,主手合十,两侧旁支 1008 手,掌中均雕一眼,列如团扇,或携物,或空手,形态不一;身披莲服,两足微露立莲台,造型精湛。正殿悬明书法家张瑞图题写的“通身手眼”匾额。殿前青石浮雕,巨龙绕柱,龙足爪珠,敲之锵然,左若清罄,右若红鱼。龙山寺巍峨宏伟,支庶流长,台湾省有不少同名寺宇。(2)在台湾省台北市西南,临淡水河。清乾隆三年(1738年)创建,至乾隆五年建成。其地原名艋舺(今万华),为台北市区的发轫点。龙山寺因与台北市早期移民关系至深,向被视为福建泉州龙山寺的分支和祖籍的标志。所供神像甚多,主神观音佛祖,亦称安海观音。每年农历二月十九日神诞,有盛大祭典。原建筑于嘉庆、同治间先后被地震和风雨破坏,现存建筑多为1920—1926年改建。1953—1965年扩建。正门石阶两侧保全的二铜柱是早期遗物,为重要的艺术品。(3)在台湾省彰化县鹿港镇。又称鹿港龙峙。清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创建。乾隆五十一年迁今址,仿泉州开元寺重建。建筑雄伟华丽。寺内亭顶木雕、铜像及古钟等,均华丽精美。保存石刻多种,有较高艺术价值。为台湾三大古刹之一。


猜你喜欢

  • 多奉县

    亦作都奉县。唐置,属羁縻琳州。治所在今广西宜州市西。北宋废。古县名。唐置,治今广西壮族自治区宜州市西。属琳州。北宋废。

  • 灵道县

    ①即灵关道。治所在今四川甘洛县东北。《水经·沫水》:“东南过旄牛县北,又东至越嶲灵道县。”郦注:“灵道县一名灵关道,汉制夷狄曰道。县有铜山,又有利慈渚。”②西魏改仇池县置,属顺政郡。治所在今陕西略阳县

  • 高迁屯

    即今浙江萧山市东北八里高迁桥。《三国志·吴书·孙静传》: 孙策 “夜投查渎道,袭高迁屯”。裴松之注: “今永兴县有高迁桥。”在今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区东北。东汉建安元年(196年),孙策攻会稽,分兵袭高迁

  • 砦林村

    即今广西田阳县西南右江南岸旧城村。《明史·地理志》 奉议州: “东有旧城。今治本砦林村也,洪武初迁于此。”即今广西壮族自治区田阳县西南奉议。明洪武初移奉议州治此。

  • 哈尔受土司

    清雍正时置,属西宁办事大臣。为玉树四十族之一。驻牧地在今青海玉树县西北哈秀乡附近。乾隆 《西宁府新志》 卷19 “塞外贡马番族” 中有 “住牧束勒孙何地方哈尔受族”。清末民初改称哈秀,附属于札武十司。

  • 巴塘宣抚司

    清康熙五十八年(1719)置,属雅州府。治所即今四川巴塘县。乾隆《西域同文志》卷18:“巴塘, 西番语。巴、乳牛也。地为广甸,多牛群孳乳处,故名。”另据1986年版《巴塘县地名录》云:“巴塘”藏语意为

  • 石硊

    即今安徽芜湖县西北四十里,漳河北岸石硊镇,南接南陵县界。《晋书·桓彝传》:苏峻之乱,“乃遣将军朱绰讨贼别帅于芜湖,破之。彝寻出石硊”,即此。

  • 马骡港

    即今江苏淮安市东北苏咀镇马逻村。《明史·徐达传》:“会(常)遇春攻淮安,破吴军马骡港,守将梅思祖以城降。”

  • 纳刺山

    亦作纳拉岭。今四川甘孜藏族自治州沙鲁里山脉南支。民国梅心如《西康》:沙鲁里山脉“为金沙江与雅砻江之分水岭,经巴安,理化两县境,再南为纳拉岭”。

  • 浅口镇

    在今河北馆陶县西北二十里浅口乡。《资治通鉴》: 唐太和三年 (829),李听自贝州镇魏州,“七月,(何) 进滔出兵击李听; 听不为备,大败,溃走,昼夜兼行,趣浅口”。即此。古镇名。在今河北省馆陶县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