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居山
亦作清居山,又名黛玉山。在今四川南充市南四十里青居镇西。《舆地纪胜》 卷156顺庆府: 清居山 “在南充县。内有四水亭、白云亭、光相亭、吸江阁、五友亭”。山势高耸,其上宽平。南宋淳祐中在山上筑城,凭高据险,形胜甲于一郡,徙府治于此,为抗元重要战略要地。《元史·赵阿哥潘传》: “宋制置使刘雄飞进攻青居山。” 即此。今故城遗迹尚存,并有唐、宋、明摩岩造像及石刻。
亦作清居山,又名黛玉山。在今四川南充市南四十里青居镇西。《舆地纪胜》 卷156顺庆府: 清居山 “在南充县。内有四水亭、白云亭、光相亭、吸江阁、五友亭”。山势高耸,其上宽平。南宋淳祐中在山上筑城,凭高据险,形胜甲于一郡,徙府治于此,为抗元重要战略要地。《元史·赵阿哥潘传》: “宋制置使刘雄飞进攻青居山。” 即此。今故城遗迹尚存,并有唐、宋、明摩岩造像及石刻。
在今四川松潘县东一百九十里小河乡北。明曹学佺《蜀中广记》卷31《边防记》:“《志》云:(小河)所北二十里师家山。一名文山。宋时师、文二大姓居之。山麓有文山关,又有师家铺,则界于龙州也。”
又名腾格里池。即今西藏班戈、当雄县间之纳木错。清乾隆 《西藏考》: 自藏出防腾格那尔路程塘口,“桑驼洛海五十里至楮登立马尔,即腾格那尔”。乾隆 《卫藏通志》 卷4: “前藏至腾格尔诺尔,计程四百十里。
又名臭湖、臭陂。在今湖北宜城市东楚皇城东。《水经·沔水注》: “夷水又东注于沔。昔白起攻楚,引西山谷水,即是水者也。……水溃城东北角,百姓随水流死于城东者数十万,城东皆臭,因名其陂为臭池。”
北宋置,属萍乡县。即今江西萍乡市北上栗镇。《清一统志·袁州府》:上栗镇“在萍乡县北七十五里。依山南北,有街市一里余”。清时有安乐巡司驻此。在江西省上栗县西北部。县人民政府驻地。面积60.4平方千米。人
在今湖南凤凰县北九十里。清严如熤《苗疆险要考》谓火麻营“在筸子哨西北,为木营粮运必经之地。征苗时设粮台于此。刘应中称其山高而稍秀,水险而差清,亦酋中要地也”。
西魏废帝二年(553)改金城县置,属枹罕郡。治所即今青海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南古鄯镇。《元和志》卷39龙支县:“西南有龙支谷,因取为名。”一说在今甘肃永靖县北。唐属鄯州,上元后陷于吐蕃。古县名。北魏初于
又名望湖楼。五代吴越所筑。在今浙江杭州市西湖边。《清 一统志·杭州府二》 “聚远楼” 条:“望湖楼,一名看经楼。乾德五年建。”又作望湖楼。在今浙江省杭州市西湖畔。五代时吴越王钱俶建。
即苇沙河。今黑龙江省尚志市东南苇沙河。
青海额鲁特之一。属西宁办事大臣。在今青海共和县西北部,青海湖南岸。清张穆 《蒙古游牧记》 卷12: 青海喀尔喀部一旗,元太祖之裔,始祖名多尔济阿拉布坦伊勒登,“徙牧青海,子纳克额尔德尼阿海生达什惇多布
在今广东新兴县东南四十里。《方舆纪要》肇庆府新兴县: 圆岭 “高百余仞,周五十里。或讹为贤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