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城郡
①北魏正光五年(524)置,属渭州。治所在黄石县(西魏改名长城县,今甘肃平凉市西北十里)。辖境相当今甘肃平凉市中部地。隋开皇初废。
②唐南诏置,属拓东节度。治所即今云南嵩明县。宋大理改嵩盟部。
(1)北魏正光五年(524年)置,治黄石县(西魏改为长城县,今固原市东南)。辖境约当今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市东南部和甘肃省平凉市西北部。属原州。隋开皇初废。(2)南诏置,治今云南省嵩明县。大理国改置嵩明部。
①北魏正光五年(524)置,属渭州。治所在黄石县(西魏改名长城县,今甘肃平凉市西北十里)。辖境相当今甘肃平凉市中部地。隋开皇初废。
②唐南诏置,属拓东节度。治所即今云南嵩明县。宋大理改嵩盟部。
(1)北魏正光五年(524年)置,治黄石县(西魏改为长城县,今固原市东南)。辖境约当今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市东南部和甘肃省平凉市西北部。属原州。隋开皇初废。(2)南诏置,治今云南省嵩明县。大理国改置嵩明部。
即今江苏洪泽县东北二十八里黄集镇。《清一统志·淮安府二》: 黄家集 “在山阳县 (今淮安市) 西四十五里”。
在今山西广灵县西南上林关村。《方舆纪要》 卷44广灵县: 林关口 “在县西南四十里林管山下,路通灵丘县。景泰初,徙平岭关巡司于此”。
在今浙江乐清市东北蒲岐镇东。《方舆纪要》卷94乐清县: 白岩塘水寨“在县东北蒲岐所,东滨海,为蒲岐之外户。水哨北会台州府之松门、楚门, 南会黄华港。嘉靖中为戍守处”。
在今安徽黄山市黄山区南五十里,接歙县界。《方舆纪要》卷28太平县“尚书山”条下:“县西南六十里有汤岭,多悬崖峭壁。”有汤岭关,为入黄山通道之一。
辽开泰元年 (1012) 改蓟北县置。与宛平县同为燕京析津府治 (在今北京城西南隅)。《辽史·地理志》: “以燕分野旅寅为析木之津,故名。” 金贞元二年 (1154) 改名大兴县。古县名。辽开泰元年(
在今福建浦城县东九十里高泉关。明置巡司于此。
唐武德元年 (618) 置,属南潾州。治所在今四川长寿县东北。后属涪州。天宝初复属涪陵郡,乾元初属涪州。北宋熙宁三年 (1070) 废入涪陵县。古县名。唐武德初置,治今重庆市长寿区东北,属南潾州,后属
春秋晋邑。即今河南沁阳市。《左传》: 宣公十七年 (前592),“晋人执晏弱于野王”。战国属韩。《史记· 白起传》: 秦昭王四十五年 (前262),“伐韩之野王,野王降秦”。秦置野王县。古邑名。野又作
亦作阿尔古州。治所即今四川金川县。
①秦置,为东海郡治。治所在今山东郯城县北门外。三国魏改为侯国。西晋复为县,仍为东海郡治。南朝宋及北魏属东海郡。东魏武定八年(550) 为郯郡治。北齐废。北周大象元年 (579)复置,仍为郯郡治。隋开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