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屋>历史百科>地名来历>通江县

通江县

唐天宝元年 (742) 改诺水县置,为始宁郡治。治所即今四川通江县。《寰宇记》 卷140通江县: “以邑枕巴江,故为通江县。” 乾元元年 (758)为璧州治。北宋熙宁五年 (1072) 属巴州。南宋末分为上通江县、下通江县。元至元二十年 (1283) 废。至正四年 (1344) 复置通江县,属巴州。治所在赵口坪 (今通江县东北)。明洪武中徙治今通江县。《明史·林俊传》: 正德五年 (1510),兰廷端义军 “攻陷通江”。即此。清属保宁府。民国初属四川嘉陵道。1928年属四川省。


在四川省北部、渠江支流通江流域,北邻陕西省。属巴中市。面积 4 116.6 平方千米。人口72万。辖9镇、65乡。县人民政府驻诺江镇。西魏大统中置诺水县,治今址,属遂宁郡。隋开皇三年(583年)省入始宁县。唐武德八年(625年)复置诺水县及壁州。天宝元年(742年)改县名通江(《太平寰宇记》通江县:“以邑枕巴江,故为通江县。”),改壁州为始宁郡。乾元元年(758年)复为壁州治。北宋熙宁五年(1072年)废壁州,改属巴州。南宋末,分为上通江县、下通江县。元至元二十年(1283年)并两县入曾口县。至正四年(1344年)复置通江县。明属巴州。清属保宁府。1913年属川北道,1914年属嘉陵道,1928年直属四川省。1933—1935年红四方面军置川陕省苏维埃政府及赤北、赤江、红江三县苏维埃,为川陕革命根据地核心地区。1950年属川北行署区达县专区。1952年属四川省达县专区,1968年属达县地区。1993年属巴中地区,2000年属巴中市。县境北属米仓山、大巴山中区,南跨盆北低山区。大通江自东北入,纵贯中部,左纳月滩河,右有诺水河(小通江)注入,南流出境。农产有稻、小麦、玉米、薯类,并产生漆、油桐、白蜡、五倍子,尤以通江银耳著名。有煤、铁、铝土、铜及磷矿。有采煤、纺织、皮革、建材、农机等工业。通万、通巴公路经此。名胜古迹有千佛岩摩崖造像及诺水河风景区。纪念地有红四方面军总指挥部旧址、红军烈士墓、“赤化全川”石刻标语、列宁公园、中共川陕省省委及川陕省苏维埃政府旧地等。


猜你喜欢

  • 阳派郡

    宋大理置,属弄栋府。治所在今云南姚安县西部,现已成官屯水库。元代废。大理前期置,治今云南省姚安县西北。约废于蒙古宪宗时。

  • 洮平关

    即今甘肃礼县西洮坪乡。《方舆纪要》 卷59礼县 “漩水镇” 条下载: “ 《通志》: 县有洮平、牛脊、野麻、尖岔、木树等五关。”

  • 公来山

    在今山东莒县西。《续汉书·郡国志》 琅邪国东莞:“有公来山,或曰古浮来。”《水经·沂水注》:“沂水又东径盖县故城南……沂水又东浮来之山,《春秋》经书‘公及莒人盟于浮来’者也,即公来山也。”古山名。又称

  • 河清县

    唐先天元年 (712) 改大基县置,属洛州(后属河南府)。治所在今河南济源市西南。大顺初移治柏崖 (今孟津县东南)。北宋开宝元年 (968)移治白波镇 (今孟津县东南二十五里)。金改名孟津县。古县名。

  • 西韩河

    在今河北正定县西。《方舆纪要》卷14真定府:“西韩河在府西二十里。源出大鸣泉,西南流注于滹沱。《志》云:韩信伐赵时经此, 因名。”

  • 景德桥

    俗称西大桥。在今山西晋城市西门外,横跨在沁水河上。《清一统志·泽州府》: 景德桥 “在凤台县 (今晋城市) 西关。一名沁阳桥。金大定中建”。俗称西大桥。中国著名古桥之一。横跨在山西省晋城市西门外沁水河

  • 井研县

    隋大业元年(605)升井研镇置,属陵州。治所在今四川井研县南来凤乡。《元和志》卷33井研县:“井研盐井在县南七里。(井研)镇及(井研)县皆取名焉。”三年(607)属隆山郡。唐武德初属陵州,四年(621

  • 河阳州

    元至元十六年 (1279) 置,为澂江路治。治所在今云南澄江县西三里旧街子。二十六年(1289) 降为县。元至元十六年(1279年)置,治今云南省澄江县,属澂江路。二十六年降为河阳县。

  • 茅镇

    在今湖北洪湖市北。《明史·地理志》 沔阳州: 西南有茅镇巡司。

  • 沙武口

    古名武口。又名沙芜口。在今湖北黄陂县东南五十里长江北岸沙口村。《方舆纪要》卷76黄陂县:沙武口在“县东南五十里。上连武湖,下通大江。亦曰沙口,亦曰沙洑口,又曰武口。张舜民曰:武口在阳逻洑西北十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