蚌湖镇
在今湖北潜江市西北蚌湖村。《方舆纪要》卷77潜江县 “白洑驿” 条下,“蚌湖、芦洑头亦为巡警处。盖其地皆接通江、汉,盗贼易于出没”。民国置镇。
在广东省广州市白云区西北部。面积17平方千米。人口1.8万。镇人民政府驻蚌湖圩,人口4310。镇以驻地名。因此地原有一湖,湖中多蚌,故名。原属番禺县第十区。1958年划入广州市郊区。1960年设蚌湖公社。1984年改设蚌湖区。1986年撤区建蚌湖镇。地处流溪河下游沿岸平原。主产稻、花生,并产蔬菜、甘蔗。有纺纱、服装、手袋、电子等厂。流溪河通航。
在今湖北潜江市西北蚌湖村。《方舆纪要》卷77潜江县 “白洑驿” 条下,“蚌湖、芦洑头亦为巡警处。盖其地皆接通江、汉,盗贼易于出没”。民国置镇。
在广东省广州市白云区西北部。面积17平方千米。人口1.8万。镇人民政府驻蚌湖圩,人口4310。镇以驻地名。因此地原有一湖,湖中多蚌,故名。原属番禺县第十区。1958年划入广州市郊区。1960年设蚌湖公社。1984年改设蚌湖区。1986年撤区建蚌湖镇。地处流溪河下游沿岸平原。主产稻、花生,并产蔬菜、甘蔗。有纺纱、服装、手袋、电子等厂。流溪河通航。
即今山西洪洞县东郭盆村。《清一统志·平阳府一》: 郭盆镇 “在洪洞县东三十里”。
在今湖北鄂州市西。《寰宇记》卷112武昌县:吴造岘,“《舆地志》云,孙权于樊口被风破船,凿樊岭而归,因以为名”。
南朝梁承圣末置,属清远郡。治所在今广东翁源县西北横江源头处。《元和志》 卷34: 翁源县“因县界翁水之源为名”。隋属南海郡。唐武德五年(622) 属洭州,贞观元年 (627) 改属韶州。北宋淳化中迁翁
在今江西临川市西北。《寰宇记》卷110临川县:连樊溪“甘渚《临川记》云,东兴人家曾以甑渍井中,乃流出连樊溪。甘渚以得之”。《明一统志》卷54抚州府:连樊水“在府城西北五里。源出连樊山,流至郡城西,抱城
1913年废姚州改置,后属云南腾越道。治所即今云南姚安县。1929年直属云南省。在云南省中部、金沙江上游,蜻蛉河从县境中部流过。属楚雄彝族自治州。面积1803平方千米。人口20.3万。辖3镇、9乡。县
即今广东信宜县。《明史·地理志》 信宜县: “东北有中道巡检司,治在怀德乡黄僚寨之左,废。后复置于罗马村,寻又迁于三桥。”
在今湖北松滋县东北三十六里采穴乡。《方舆纪要》 卷78松滋县 “大江” 条下: “旧有采穴一口,藉以分泄江流,元季湮废。…… (明) 隆庆初,议者谓县东五十里采穴口,当诸穴之首,在江南岸,原有故道自堤
在今贵州江口县西。《方舆纪要》 卷122铜仁府提溪司: 提溪在 “司西五里。源出滥泥山,引流而东,入于铜仁大江中。产砂金”。
在今四川小金县西新格乡境。《清史稿·阿桂传》:“僧格宗者,小金川门户也。甲尔木山梁为僧格宗要经。阿桂乘贼怠,潜赴墨陇沟,夜半大雾,袭据之,进逼僧格宗。”即此。
元置,在今四川眉山县南三十里岷江东岸石佛乡。明改为石佛水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