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屋>历史百科>地名来历>蒙古部

蒙古部

又作萌古、萌古斯、萌骨、萌骨子、蒙古里。辽、金北境部族。本唐蒙兀室韦部,原居望建河(今内蒙古呼伦贝尔盟额尔古纳河) 东,大约在唐末五代间,一部西迁至斡难河 (今鄂嫩河) 上游不儿罕山 (今蒙古国肯特山) 地区。曾入贡于辽,其酋长用辽部族官号,当为臣属。辽、金之际势力渐强,据有斡难河和怯鲁连河 (今克鲁伦河) 中上游之地,臣属于金朝,但叛服不常,屡与金争战。分部众多,势力大者有札只剌 (即 《辽史》 茶赤剌部)、泰赤乌、乞颜等部。承安元年 (1196),金封其乞颜部长铁木真为乣军统领 (札兀惕忽里)。后铁木真统一漠北诸部,1206年自立为帝,称成吉思皇帝,建立大蒙古国;1208年脱离对金的臣属关系,不再入贡; 1211年起兴兵攻金。


猜你喜欢

  • 知子罗行政区

    1916年析原丽江府地置,属云南腾越道。治所在今云南福贡县南八十二里知子罗。傈僳语 “知子” 为好,“罗” 为地方,意即好地方。1929年直属云南省。1932年改碧江设治局。旧县级行政区名。1912年

  • 大沟村墟

    即今广东阳东县东南大沟镇。清道光《阳江县志》卷1有大沟墟。

  • 始昌县

    ①西晋置,属天水郡。治所在今甘肃礼县东北。后废。《水经·漾水注》: “西汉水又西南径始昌峡。《晋书地道记》 曰: 天水始昌县故城西也。”②南朝宋置,属乐昌郡。治所在今广东四会市北。南齐为乐昌郡治。隋平

  • 典农城

    西汉置,在今宁夏青铜峡市西北邵刚堡西。《水经·河水注》: “河水又径典农城东,世谓之胡城,又北径上河城东,世谓之汉城。薛瓒曰: 上河在西河富平县,即此也。冯参为上河典农都尉所治也。河水又北径典农城东,

  • 十三州

    汉武帝置十三刺史部,其中十一部沿用《尚书·禹贡》、《周礼·职方》 中的州名,习惯上称为十三州。成帝绥和元年(前8)罢部刺史,改置州牧,州遂成为正式名称。其后州牧又改为刺史。东汉晚期以后,刺史的辖境即不

  • 交津口

    在今河北武强县南。《水经·浊漳水注》:漳水“又东径武强县北,又东北径武隧县故城南,白马河注之。水上承滹沱,东径乐乡县北、饶阳县南,又东南径武邑郡北而东入衡水,谓之交津口”。 《北史·广阳王深传》:北魏

  • 枞阳郡

    南朝梁置,属晋州。治所在枞阳县 (今安徽枞阳县)。辖境相当于今安徽枞阳县地。隋开皇初废。(枞zōng) 南朝梁天监中置,治枞阳县(今桐城市东南)。辖境相当今安徽省桐城市地。属晋州。隋开皇三年(583年

  • 寿春

    战国楚邑。即今安徽寿县。战国末楚考烈王自陈迁都于此。《史记·楚世家》:孝烈王二十二年(前241),“楚东徙都寿春,命曰郢”。古邑名。战国楚邑。在今安徽省寿县西南。《史记·楚世家》:楚考烈王二十二年(前

  • 永济县

    ①唐大历七年(772)分临清县置,属贝州。治所在今山东冠县北北馆陶。北宋熙宁五年(1072)并入馆陶县,为永济镇。《元和志》卷16永济县:“大历七年, 田承嗣奏于张桥行市置,西并永济渠,故以为名。”②

  • 功山

    即今云南寻甸回族彝族自治县北功山镇。光绪《大清直省地舆全国》:寻甸县北有功山。旧有外委驻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