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屋>历史百科>地名来历>荆州

荆州

①古 “九州” 之一。《尚书·禹贡》: “荆及衡阳惟荆州。” 《尔雅·释地》: “汉南曰荆州。” 《周礼·职方》: “正南曰荆州。” “” 指荆山 (今湖北南漳县西); “” 指衡山,《汉书·地理志》 以为即今湖南衡山县西之衡山; 汉指汉水。

②西汉元封五年 (前106) 置,为 “十三刺史部” 之一。辖境约当今湖北、湖南二省及河南、贵州、广西、广东等省区部分地。东汉治所在汉寿县(今湖南常德市东北)。初平元年 (190) 刘表徙治襄阳 (今湖北襄樊市汉水南岸襄阳城)。后治所屡徙,东晋时定治江陵县 (今湖北荆沙市西北荆州区),辖境大为缩小。隋大业初废。唐武德四年 (621) 复置,天宝元年 (742) 改为江陵郡,乾元元年 (758) 复为荆州。辖境相当今湖北松滋至石首间长江流域北部,兼有今荆门、当阳等地。上元元年 (760) 升为江陵府。

③西晋末成汉李雄时置,治所巴郡江州县 (今四川重庆市)。辖境相当今四川江津至奉节长江南北地。后废。

④东晋荆州辖境、治所屡变,太元以后始定治江陵县 (今湖北荆沙市荆州区故江陵县城)。南朝宋、齐时辖境有今湖南澧水以北,湖北大神农架、荆山以南,荆门市、监利县以西和四川万县市以东,开县、巫溪县以南地区。梁以后缩小。承圣三年(554),江北之地为西魏所占,立萧詧为梁王,都江陵县,荆州只有沿江之地。陈置荆州于江南之公安县 (今湖北公安县西北),与后梁荆州隔江相对。隋、唐荆州皆治江陵县。唐辖境相当今湖北荆门市、当阳市以南,枝江县、松滋县以东和潜江、石首二市以西地区。上元元年 (760) 置南郡,升为江陵府。

⑤十六国前赵置,治所在洛阳县 (今河南洛阳市东北汉魏故城)。《寰宇记》 卷3河南府: “刘聪以洛阳为荆州。石季龙又改为司州。”

⑥十六国后赵置,治所在樊城 (今湖北襄樊市)。后徙治鲁阳 (今河南鲁山县)。后废。

⑦十六国前燕建熙元年 (360) 置,治所在蠡台(今河南安阳县南)。五年 (364) 移治鲁阳 (今河南鲁山县)。后废。

⑧十六国前秦皇始二年 (352) 置,治所在丰阳县 (今陕西山阳县)。建元十六年 (380) 移治襄阳县(今湖北襄樊市)。后废。

⑨北魏太延五年 (439) 置,治所在上洛郡上洛城 (今陕西商州市)。辖境相当今陕西商州市及山阳、商南二县地。太和十八年 (494) 改为洛州。

⑩北魏太和十八年 (494) 改鲁山镇置,治所在山北县 (即今河南鲁山县)。辖境相当今河南鲁山、襄城二县及平顶山市地。二十二年 (498)废。

(11)北魏太和二十二年 (498) 置,治所在穰县(今河南邓州市)。辖境相当今河南叶县、南召、西峡三县以南,唐河、新野二县以北,淅川县以东,方城、社旗二县以西地。孝昌中辖境缩小。隋开皇初改为邓州。

(12)十六国夏赫连勃勃置,治所在陕县 (今河南三门峡市西陕县老城)。后废。

(13)南朝陈置,治所在公安县 (今湖北公安县)。隋开皇九年 (589) 废。


(1)古九州之一。《尚书·禹贡》:“荆及衡阳惟荆州。”《尔雅·释地》:“汉南曰荆州。”《周礼·职方》:“正南曰荆州。”荆指荆山,在今湖北省南漳县西;衡指衡山,《汉书·地理志》以为即今湖南省衡山县西衡山。(2)州名。(1)西汉武帝所置十三州刺史部之一。有今湖北、湖南两省及河南、贵州、广东、广西四省区各一部。东汉治汉寿县(今湖南常德市东北),辖境西北扩大至今陕西省山阳县。三国魏、吴各置荆州:魏荆州治新野县(今属河南),有东汉荆州北部,约相当今湖北省大部、陕西省秦岭以南的东部、河南省西南部和南部的一小部;吴荆州治江陵县(今属湖北),有东汉荆州的南部,约相当今湖南全省、湖北南半省、四川、江西两省小部、贵州省东部、广东省北部和广西壮族自治区东北部。西晋初又合为一,治江陵县。北部辖境同魏;南部辖境略有变化:今广东省北部、广西壮族自治区东北部的大部分属广州;今江西省部分,则较吴时为大。惠帝分在今湖北、湖南、江西三省境内三郡置江州,以在今陕西、湖北两省境内三郡属梁州。怀帝又分在今湖南、湖北、广西三省区境内六郡置湘州。荆州仅有今湖南、湖北、重庆、四川、贵州、河南六省市境内十四郡国。(2)十六国时,汉置荆州镇洛阳(今河南洛阳市东北);前燕置荆州镇鲁阳县(今河南鲁山县);前秦置荆州镇丰阳县(今陕西山阳县),后移镇襄阳县(今湖北襄樊市襄阳旧城);成汉置荆州镇巴郡(今重庆市);夏置荆州镇陕县(今河南三门峡市西旧陕县)。(3)东晋荆州治所、辖境屡变,太元以后始定治江陵县。南朝宋、齐时辖境有今湖南省澧水以北,湖北省大神农架、荆山以南,荆门市、监利县以西和重庆市万州区以东,开县、巫溪县以南地区。梁以后缩小,承圣三年(554年),江北之地为西魏所占,立萧詧为梁王,都江陵县,荆州只有沿江之地。陈置荆州于江南之公安县(今湖北公安县西北),与后梁荆州隔江相对。隋、唐荆州皆治江陵县。唐辖境相当今湖北省荆门市、当阳市以南、枝江市、松滋市以东和潜江市、石首市以西地区。上元元年(760年)置南都,升为江陵府。(4)北魏太延五年(439年)置,治上洛县(今陕西商洛市),太和中改为洛州,复于穰县(今河南邓州市)置荆州。辖境约当今河南省南阳市全境。隋开皇初改为邓州。(5)北魏太和十八年(494年)置,治山北县(今河南鲁山县东)。二十二年改置为鲁阳郡。


猜你喜欢

  • 松原县

    西晋置,属九真郡。治所在今越南清化省清化县西南。《水经· 温水注》: “ 《晋书地道记》曰: 九真郡有松原县。《林邑记》 曰: 松原以西,鸟兽驯良,不知畏弓。寡妇孤居散发至老。” 南朝梁、陈间废。古县

  • 纳夷江

    即今四川西部之雅砻江。《方舆纪要》卷74四川行都司打冲河中前千户所:打冲河“在司治西,蛮名黑惠江,又名纳夷江”。

  • 云居寺

    ①又名真如寺。在今江西永修县西云居山顶。《清一统志·南康府》:云居寺“在建昌县西南云居山。唐元和中建。宋祥符初赐额真如禅院,为江右名刹。后废。明万历中重建”。②即今湖北襄樊市襄阳城西二十六里广德寺。唐

  • 新会州

    金大定二十三年 (1183) 改会州置,治所在保川县 (今甘肃靖远县西南一百里)。辖境相当今甘肃祖厉河流域。元初又改为会州。见“会州(1)”。

  • 东六宫

    在北京故宫东侧,包括景仁宫、承乾宫、钟粹宫、延禧宫、永和宫、景阳宫。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清代曾予重修。景仁宫,明称长宁宫,清康熙皇帝生于此。东西配殿曾为光绪皇帝珍妃的寝宫。承乾宫,明称永宁宫

  • 金明郡

    北魏太平真君十二年 (451) 置,治所在永丰县 (今陕西安塞县西北)。辖境相当今陕西安塞县境。北周废。北魏太平真君十二年(451年)置,治广洛县(今陕西安塞县东南旧安塞)。属夏州。辖境相当今陕西省安

  • 邯川水

    在今青海化隆回族自治县西,南流入黄河。《后汉书·马武传》:显宗初,西羌寇陇右,命捕虏将军马武击之,“羌乃率众引出塞,武复追击到东、西邯,大破之”。李贤注:“盖以此水分流,谓之东、西邯也。在今廓州化隆县

  • 柴湾镇

    即今江苏如皋市北十三里柴湾乡。清光绪《江苏全省舆图》: 如皋县北有 “柴弯”。在江苏省如皋市北部、通扬运河两岸。面积66平方千米。人口5.5万。镇人民政府驻柴湾,人口2000。传原有大片芦苇(俗称芦柴

  • 大万山苏葛办等处长官司

    元置,属思州安抚司。治所即今贵州万山特区。明洪武五年(1372)改为大万山长官司。

  • 渔沟镇

    亦作鱼沟镇。宋置,属宿迁县。即今江苏淮阴县西北渔沟镇。为往来通道。清有把总驻守。唐皇甫冉 《渔子沟寄赵员外裴补阙》 诗: “欲逐淮潮上,暂停渔子沟。” 即此。(1)在江苏省淮安市淮阴区西部。面积98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