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烈屯
原名吴寨。即今山东临清市西南五十里英烈屯。1944年日军侵入吴寨,与抗日部队发生激战,为纪念死难烈士,于当年改名英烈屯。
村名。在山东省临清市西部。属潘庄镇。人口 2740。村建于唐代,曾名司杰村、吴寨。1944年日伪军千人围攻吴寨,八路军东进支队36名战士牺牲。为纪念抗日烈士,原卫东县抗日政府改吴寨为英烈屯至今。主产棉花、小麦、玉米。有公路通永馆公路。村东有烈士墓。
原名吴寨。即今山东临清市西南五十里英烈屯。1944年日军侵入吴寨,与抗日部队发生激战,为纪念死难烈士,于当年改名英烈屯。
村名。在山东省临清市西部。属潘庄镇。人口 2740。村建于唐代,曾名司杰村、吴寨。1944年日伪军千人围攻吴寨,八路军东进支队36名战士牺牲。为纪念抗日烈士,原卫东县抗日政府改吴寨为英烈屯至今。主产棉花、小麦、玉米。有公路通永馆公路。村东有烈士墓。
即今安徽歙县东北七十七里三阳乡。民国《歙县志》附图:县东北有三阳坑。集镇名。在安徽省歙县东北部、昌源河上游。三阳乡人民政府驻地。人口900。传古代有三只羊停此坑中,主人信为吉兆,定居于此,得名三羊坑,
北宋置,属镇戎军。在今宁夏固原县境。后废。
金承安三年 (1198) 升宝坻县置,属大兴府。治所即今天津市宝坻县。辖境相当今天津市宝坻县、武宁县及河北香河县地。寻废。金承安三年(1198年)升宝坻县置,治今天津市宝坻区。寻复降为宝坻县。
北宋置,属夏县。在今山西夏县西北三十五里曹张村。
又名巫溪水、昌江。在今四川东部巫溪、巫山县境,注入长江。《方舆纪要》卷69巫山县:大宁河“在县治东。其上流即大宁县之马连溪也,经大昌县流入境,下流入大江。《水经注》谓之巫溪”。自洋溪乡南之宁河下流至巫
即今山西乡宁县东北营里村。《清一统志·平阳府一》: 营里镇 “在乡宁县东十里”。
明置,治所在今江苏南京市东中山门外紫金山南麓孝陵卫。明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置,治今江苏省南京市中山门外钟山南麓孝陵卫。
元置,在今四川永川县南、长江北岸朱沱镇。明正德《四川志》卷13江津县:汉东水驿“在治西一百八十里”。
①西魏废帝二年 (553) 改新州置,治所在梁宁郡角陵县 (今湖北京山县)。《元和志》 卷21郢州: “后魏废帝二年改为温州,因温水为名也。” 隋大业初废。唐武德四年 (621) 复置,贞观十七年(6
在今河南西峡县东南。《元和志》 卷21菊潭县: “本汉郦县武陶戍之地。后魏废帝因武陶戍置郡。隋开皇三年罢郡,以为菊潭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