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屋>历史百科>地名来历>肥水

肥水

①又名施水。即今安徽合肥市之南肥河。《寰宇记》 卷126合肥县: “肥水出县西南八十里兰家山,东南流入巢湖。” 《梁书· 韦叡传》: “右军司马胡略等至合肥,久未能下……乃堰肥水。” 即此。

②即今安徽寿县之东肥河。源出合肥西北将军岭,北流至寿县东北两河口 (今名起台子) 入淮河。因下游流势不畅,中游已壅为瓦埠湖。《水经· 肥水》: “肥水出九江成德县广阳乡西,北过其县西,北入芍陂,又北过寿春县东,北入于淮。” 东晋太康八年 (383),谢玄等大败前秦苻坚的 “肥水之战”,即发生于此。

③即西肥水。源出今河南太康县东南,为清水河。东南流经鹿邑县西、郸城县东名肥河。又东南经今安徽亳州市南、涡阳、利辛等县之西,至凤台县西南入淮水。

④即今湖南耒阳市东南肥水。《水经·耒水注》:耒阳 “县有溪水,东出侯计山,其水清沏,冬温夏冷,西流谓之肥川”。《方舆纪要》 卷80耒阳县 “耒水” 条下: “又有肥水,出侯计山,亦名溪水,下流合于耒水。”

⑤即今宁夏海原县石硖口水。《水经·河水注》:肥水 “出高平县西北二百里牵条山西,东北流与若勃溪合。……又东北出峡注于高平川”。


古水名。(1)又称淝水。近代俗名东肥河。源出今安徽省合肥市西北将军岭,西北流入寿县境,折北流经寿县城东,又西北经八公山南入淮。东晋太元八年(383年)晋军与前秦军战于肥水,即此。近数十年来因下游流势不畅,中游遂壅潴为瓦埠湖。(2)唐以后称施水为肥水。近代俗名南肥河,又称金斗河。源出今安徽省合肥市西北,南流经将军岭东麓,折东南经合肥城北,又东南至施口入巢湖。其流经合肥城一段本穿行城中,明正德六年(1511年),始改道经城北。


猜你喜欢

  • 傀儡山

    在今台湾省屏东县东南。《清一统志·台湾府》: 傀儡山 “在凤山县东南六十里。土番所居,呼为加唠。《通志》: 在县治东。冲霄耸起,常带云雾。舟行至澎湖,天气晴霁,即见此山。重冈复岫,皆人迹所不到,总呼为

  • 熙宁县

    ①南朝宋置,属晋康郡。治所当在今广东德庆、郁南、罗定等市县境。隋开皇中废。②南朝宋文帝时置,属新宁郡。治所在今广东新兴县或高要市境。元嘉二十年 (443) 废。

  • 之罘山

    亦称芝罘山。即今山东烟台市北芝罘岛。《史记·秦始皇本纪》:始皇二十八年(前219),“登之罘,立石颂秦德焉”。二十九年“登之罘,刻石”。三十七年“至之罘,见巨鱼”。《汉书·武帝纪》:太始三年(前94)

  • 郎州

    ①唐贞观八年 (634) 改南宁州置,治所在味县 (今云南曲靖市西北十五里三岔)。辖境约当今云南寻甸、宜良、路南、弥勒等县以东地区。以后辖境缩小。开元五年 (717) 复为南宁州。②唐贞观九年 (63

  • 博勒哩屯

    又作博和里屯。明末清初索伦部屯寨,在今俄罗斯阿穆尔州结雅河支流托木河口北岸卡赞卡村一带。《清太宗实录》 卷51: 崇德五年 (1640) 三月,萨穆什喀等讨博穆博果尔乱,“博和里屯之额尔喷……,已归额

  • 龙首关

    ①明嘉靖中置,在今浙江景宁畲族自治县东南王木坑村。《方舆纪要》卷94景宁县:龙首关“在县东二十里,地名黄木坑,悬崖绝壑,最为险要”。②即龙口城。今云南大理市北七十八里上关。《元混一方舆胜览》:西洱河“

  • 宁化县

    ①南朝宋元嘉十六年(439)置,为海昌郡治。治所在今广东高州市东北。隋开皇十年(590)废。②隋开皇十八年(598)改安化县置,属顺州。治所在今湖北随州市西北。大业三年(607)废。③唐天宝元年(74

  • 利乡侯国

    西汉置,属涿郡。治所在今河北中部或北京市西南部。东汉废。

  • 半城镇

    即今江苏泗洪县东南半城镇。《清一统志·泗州》:半城镇“在州东北一百十里。商贾辐辏,居民稠密,附近河潮。本朝乾隆四十二年,添设州判驻此,巡私缉匪,兼管水利”。在江苏省泗洪县东南部,东濒洪泽湖。面积26.

  • 通化市

    1942年伪满析通化县城区置,为通化省会。治所即今吉林通化市。1945年属安东省。1949年属辽东省。1954年属吉林省。简称通。在吉林省东南部,东界鸭绿江邻朝鲜。面积1.57万平方千米(市辖区7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