淄州路
蒙古中统五年 (1264) 改淄州置,治所在淄川县 (今山东淄博市西南淄川)。辖境相当今山东淄博市及博兴县西南部、高青、邹平两县东部地。至元二年 (1265) 改为淄莱路。
蒙古中统五年(1264年)升淄州置,治淄川县(即今山东淄博市淄川区)。辖境相当今山东省高青、淄博及桓台、博兴等部分地。至元二年(1265年)改名淄莱路。
蒙古中统五年 (1264) 改淄州置,治所在淄川县 (今山东淄博市西南淄川)。辖境相当今山东淄博市及博兴县西南部、高青、邹平两县东部地。至元二年 (1265) 改为淄莱路。
蒙古中统五年(1264年)升淄州置,治淄川县(即今山东淄博市淄川区)。辖境相当今山东省高青、淄博及桓台、博兴等部分地。至元二年(1265年)改名淄莱路。
清雍正十年(1732)析张家口厅北境置,属直隶省。治所在多伦诺尔(今内蒙古多伦县)。“多伦诺尔”意为七湖,因附近有七个小湖,汉名七星潭,故名。1913年改为多伦县。清初为察哈尔牧场,地名多伦诺尔,以多
一名殷城。商王河亶甲所都。在今河南内黄县西南亳城。一说在今安阳后岗一带。《史记·殷本纪》 载: “河亶甲居相。” 《正义》 引 《括地志》:“故殷城在相州内黄县东南十三里,即河亶甲所筑之都,故名殷城也
在今云南牟定县东南五里。《清一统志·楚雄府》: 黄莲池 “相传有黄莲产其中”。
在今内蒙古巴林左旗 (林东镇) 南波罗城(上京遗址)。《辽史·地理志》: 上京临潢府有盐泺。《方舆纪要》 卷18大宁卫: 盐泺 “在临潢城外。其相近者有百狗泺、鸳鸯湖、兴国惠民湖、广济湖”。
①东汉改寿良县置,属东平国。治所在今山东东平县西南。南朝宋改寿昌县。北魏复改寿张县,属东平郡。迁治今梁山县西北寿张集。隋属济北郡。唐属郓州。金大定七年(1167)迁今河南台前县竹口镇,十九年(1179
又名丹徒岘、荆岘。在今江苏镇江市东五里。京口即以此山得名。南朝宋鲍照有 《从拜陵登京岘》 诗。《资治通鉴》: 唐建中四年 (783),“浙江东西节度使韩滉闭关梁,禁牛马出境,筑石头城,穿井近百所,缮馆
亦名翠微寺。在今北京西山八大处中第一处。位于翠微山西南隅平地上。明弘治十七年(1504) 建。清乾隆十四年 (1749) 改今名。明 《帝京景物略》 卷6: “善应寺,殿佛不结趺,高几危坐,仪如中土。
在今江苏太仓市隆福寺西。《清一统志·太仓州一》: 弇山园 “明王世贞筑。中叠三峰。曰上弇、中弇、下弇,极园亭林木之胜”。王世贞所著书有《弇山堂别集》。后人又以 “弇山” 为太仓别称。
明洪武七年(1374)降凤州置,属汉中府。治所即今陕西凤县东北凤州镇。民国初属陕西汉中道。1928年直属陕西省。1950年迁驻双石铺(今凤县)。在陕西省西部秦岭山区,西邻甘肃省。属宝鸡市。面积3187
①即壶关山。在今山西长治市东南。《清一统志·潞安府》: 壶口关 “又名壶关山。…… 《府志》: 两峰夹峙而中虚,状如壶口,故名”。②一名平山。在今山西临汾市西南。《水经·汾水注》: “汾水南与平水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