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屋>历史百科>地名来历>沙河

沙河

①又名㶟余河、温余河、榆河。即今北京市东北温榆河。有南、北两水。北水称北沙河,源自居庸关,南流经昌平县南。南水名南沙河,源自海淀区西北龙泉寺,汇西山诸泉东流,于沙河镇东南窦各庄与北沙河相汇,东南至通县入白河。《明史·地理志》 昌平州:温河“下流为沙河,入于白河”。

②一作五里河。即今河北遵化市��河支流沙河。《方舆纪要》卷11蓟州遵化县:五里河“或谓之沙河。建文初大宁帅刘贞引兵至沙河攻燕遵化。永乐二年,成祖北征三卫还,驻跸沙河”。即此。

③又名泒水。即今河北潴龙河支流大沙河。其下游古今略有变迁。《资治通鉴》:唐至德元年(756),郭子仪行至行唐,史思明收散众,乃退,“子仪乘之,又败之于沙河”。胡三省注:“沙河在新乐、行唐二县之间。”

④即滹沱河。当地人称滹沱河为沙河。

⑤在今河北临城县东北五里。《方舆纪要》卷14临城县:沙河“自赞皇县流经县境,合于泜水。又东北入高邑县界,谓之泲水。或以为即彭水”。

⑥即小沮水。今河北迁安县东北冷口沙河。《清一统志·永平府一》:沙河“在迁安县东三十五里。即古小沮水也”。并引《卢龙县志》:“沮水源出境外都山东南,龙王庙豹崖之三岔。又二十里合寺儿崖之温泉,又十里入冷口关,冬暖夏凉,谓之冷池,又南会暖河及白洋河,至峰山入青龙河。”

⑦在今河北迁安县西。《方舆纪要》卷17迁安县:沙河在“县西北四十里。源出尖山南,流合于石河,又南汇山溪诸水,经沙河驿入滦州界”。此水由滦县入丰南市注入渤海。

⑧故黄河支流。在今河北大名县东。《宋史·河渠志》:元祐四年(1089)李伟言:“已开拔北京(按:今大名县东北)南沙河直堤第三铺,放水入孙村口故道通行。”即此。今湮。

⑨又名逎阑河。在今河北涞水县西,为北易水支流。《辽史·邪律体哥传》:统和四年(986),宋曹彬等败于岐沟,夜渡拒马河,南趣易州。休哥“追至易州东,闻宋师尚有数万,频沙河而爨,促兵往击之。宋师望鹿奔窜,坠岸相柔死者过半,沙河为之不流”。

⑩即今内蒙古巴林右旗南西拉木伦河。《辽史·地理志》:上京道有沙河。《新五代史·四夷附录·契丹》:“(萧)翰与兀欲相及,遂及述律战于沙河。述律兵败而北。”即此。

(11)即今辽宁瓦房店西北之复州河。《明史·地理志》复州卫:“又南有沙河,合麻河,西注于海。”

(12)即今辽宁海城南之海城河。《金史·地理志》:析木县“有沙河”。

(13)在今辽宁沈阳市南。浑河支流。明《辽东志》卷1沈阳中卫:沙河“源出城东南,入浑河”。《清一统志·奉天府一》:沙河“在承德县南四十里,源出王千户岭,至杨家湾合十里河入浑河”。

(14)古长芦河。在今江苏南京市东北。《清一统志·江宁府一》:沙河“江水支流也。在江浦县东三十里。东流经六合县长芦镇(今属南京市)。一曰西河,亦曰长芦江,流至瓜步口复入江”。

(15)运河名。北宋乔维岳所凿,自楚州(治今江苏淮安县)北末口至淮阴县(今淮阴市西南)。《宋史·乔维岳传》:“淮河西流三十里曰山阳湾,水势湍悍,运舟多惧复溺,维岳规度开故沙河, 自末口至淮阴磨盘口,凡四十里。”此后漕舟便之。宋以后废。

(16)亦名大沙河。在今江苏赣榆县南四十余里。《清一统志·海州》:大沙河“旧名庙湾子河。源自山东郯城县东流经大沙河镇东入海”。

(17)亦名小沙河。在今江苏赣榆县南。《清一统志·海州》:小沙河“源出山东莒州下流,由青口镇入海。亦名青口河”。

(18)即今安徽潜山县东北大沙河。《方舆纪要》卷26潜山县:沙河在“县东六十里。出昆仑山,南流合府北黄马河诸水,汇于练湖。元至正十九年明师破伪汉兵于青山,进向潜山,伪汉将郭泰引兵涉沙河逆战,明师破斩之,进克潜山,是也”。

(19)一名大沙河。即今安徽滁州市北沙河。《方舆纪要》卷29滁州:沙河“在州北四里。一名江沙涧。出来安县界,州西北诸山溪之水多流合焉,俗名大沙河,至州城东合于清流河”。

(20)一名小沙河。在今安徽滁州市西。《舆地纪胜》卷42滁州:“蒋山在清流县南一里关城内,沙河北。”《方舆纪要》卷29滁州:沙河“又有小沙河,源出州西南三十五里侧菱山,溢为小涧,经州西十里注于石濑。……又东为西涧,俗亦名乌上河,其下流为小沙河,穿城而东出,亦合于清流河”。

(21)在今山东邹城市东。《方舆纪要》卷32邹县:沙河,“《志》云:大沙河出城东山谷间,有兰沟水流合焉。小沙河出冈山下,一名因利沟,经城东,与大沙河合。西南流三十里,注于陂泽,其下流汇于滕县之昭阳湖”。

(22)在今山东东平县北。《方舆纪要》卷33东平州“汶水”条下:“又有沙河在城北。有大堤环之,方三十里。其源为南沙河,亦即汶水故道。明朝永乐中,宋礼言:东平东境有沙河一道,本汶河支流,至十里口,通马常泊,比年流沙淤塞河口,请及时开浚。从之。今复淤。”

(23)即古水。为南汝河上游。

(24)即古溵水。为北汝河下游。

(25)在今河南上蔡县西南三十里。《方舆纪要》卷50上蔡县:沙河“出遂平县嵖岈山,流入县境,至县西南十二里蔡家埠口,又东北至姚家湾入汝。元至正十二年,也先帖木儿讨刘福通,复上蔡,驻兵沙河,军中夜惊,遂北奔汴梁朱仙镇”。

(26)在今湖北新洲县东,为举水支流。《方舆纪要》卷76麻城县:沙河“在县西百十里。源出光山县界,流入黄冈县之紫潭”。

(27)在今广东阳西县西。《方舆纪要》卷101阳江县:沙河在“县西北六十里。源出乌石山,居民资以灌溉”。

(28)在今云南保山市南七里。《方舆纪要》卷118保山县:沙河“源出九隆山,南流入于峡口洞,有众安桥跨其上”。

(29)在今甘肃酒泉市东。《方舆纪要》卷63肃州卫:沙河“在卫东四十里。源亦出雪山,……下流俱会于讨来河”。

(30)指今甘肃武威、民勤等市县境之洪水河,注入石羊河。《清一统志·凉州府》 “长泉水”条:“《旧志》,今有沙河,在凉州卫东北三十里。源出塞外红泉,西流入边,折而北流入三岔河。”

(31)在今新疆吐鲁番市东。清宣统《新疆图志》卷71:沙河“即葡萄沟水。《图志》作土尔番郭勒。源发厅城东北达斯达尔山,南流为沙河子,折西南流至城南之牙尔巴什庄,伏于沙”。


(1)古水名。即今河北省定兴县西之北易水。《续资治通鉴》:北宋雍熙三年(986年)伐辽,曹彬大败于岐沟关,“余众奔高阳,为辽师冲击死者数万人,沙河为之不流”,即此。(2)古运河名。北宋雍熙中开凿。东南起山阳末口(今江苏淮安市楚州区北),西北至淮阴磨盘口(今江苏淮安市南)。全长40里,以避淮水山阳湾之险。(3)今水名。(1)牡丹江支流。在吉林省东部。因河床多沙质,故名。源于敦化市大黑岭南麓,向东流至干沟子屯西入牡丹江。长187千米,流域面积 1840 平方千米。水流湍急,水力资源丰富,建有小型电站。(2)古称滍水、滍川、汦水。因河道多沙,故名。颍河支流。在河南省中部。源出鲁山市西尧山,东流到襄城县东南汇北汝河,到周口市入颍河。长412千米,流域面积2.88万平方千米。叶县以下可通航。支流有澧河、新蔡河等。历史上水患频繁。建国后,上游建有昭平台、白龟山等水库及泥和洼蓄洪区。(4)集镇名。在安徽省金寨县西南部。沙河乡人民政府驻地。人口 1200。因境内有一条白色沙石河床的河流,故名。简称沙河。产木材、蚕茧、白果和中药材。有造纸、茶叶初制、木材加工等厂和食用菌种场、小型水电站等。有公路至斑竹园接青罗公路。


猜你喜欢

  • 蛤蟃湖

    在今江苏邳州市西南。《方舆纪要》 卷22邳州: 泇河 “在州西北九十里。源出山东峄县,合蛤蟃,连汪渚湖,东会沂水”。

  • 兰山县

    ①唐武德四年(621)置,属沂州。治所在今山东郯城县西北兰山镇。六年(623)省入临沂县。②清雍正十二年(1734)置,为沂州府治。治所即今山东临沂市。1914年改临沂县。(1)古县名。唐武德四年(6

  • 喇课营

    在今青海湟中县西北。《清一统志·西宁府二》: 喇课营 “在西宁县西北八十里。城周一百八十余丈。本朝雍正十一年筑,设千总”。

  • 柳宿城

    今河北望都县东南四十五里柳絮村。《史记·建元已来王子侯者年表第九》: 元朔五年 (前124),封中山靖王子刘盖为 “柳宿侯”。即此。

  • 六枝场镇

    即今贵州六枝特区西北六枝乡。旧属郎岱县,有千总驻防。

  • 马峰山

    在今云南腾冲县东十五里。《方舆纪要》卷118腾越州:马峰山在“州东十五里”。

  • 大招寺

    即今西藏拉萨市中心大昭寺。藏语名“祖拉康”,意为大寺庙的集会厅。相传公元7世纪文成公主下嫁吐蕃时,带释迦牟尼等身镀金童像一尊。为供奉佛像,填平了古老的湖泊卧马塘,由文成公主设计而营建寺庙。后经历代修缮

  • 郪县

    ①西汉置,属广汉郡。治所在今四川三台县南九十里郪江镇。因郪江水为名。《三国志·蜀书·李严传》: 东汉建安二十二年 (217),“盗贼马泰、高胜等起事于郪,合聚部伍数万人”。《三国志·魏书·钟会传》:

  • 新馆

    馆驿名。辽置,在今河北滦平县南十八盘岭北麓。《辽史·地理志》 “松山州” 后附宋王曾 《上契丹事》: “又度德胜岭,盘道数层,俗名思乡岭,八十里至新馆。”辽置,在今河北省滦平县南十八盘岭北麓。

  • 涿州

    唐大历四年 (769) 置,治所在范阳县 (今河北涿州市)。辖境相当今河北涿州市、雄县及固安县地。蒙古太宗八年 (1236) 改为涿州路,中统四年 (1263) 复为涿州,属大都路。明洪武初废范阳县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