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胜军
①五代方镇名。后周改威胜军置,治所在邓州 (今河南邓州市)。北宋初废。
②五代吴越置,治所在婺州 (今浙江金华市)。北宋废。
③蒙古至元四年 (1267) 于女菁平置,治所在今四川武胜县南二十里旧县。《元史·赵匣剌传》: 元至元九年 (1272),“击败宋将张钰军于武胜军”。即此。后改为定远州。
(1)五代方镇名。周以威胜军改名,治邓州(今河南邓州市)。北宋初废。(2)蒙古至元四年(1267年)置,治今四川省武胜县南旧县。属重庆路。后改为定远州。
①五代方镇名。后周改威胜军置,治所在邓州 (今河南邓州市)。北宋初废。
②五代吴越置,治所在婺州 (今浙江金华市)。北宋废。
③蒙古至元四年 (1267) 于女菁平置,治所在今四川武胜县南二十里旧县。《元史·赵匣剌传》: 元至元九年 (1272),“击败宋将张钰军于武胜军”。即此。后改为定远州。
(1)五代方镇名。周以威胜军改名,治邓州(今河南邓州市)。北宋初废。(2)蒙古至元四年(1267年)置,治今四川省武胜县南旧县。属重庆路。后改为定远州。
在今江苏句容县东。《方舆纪要》 卷20江宁府句容县: “亭水旧在城东。《志》 云,源出县北三十里之亭山,绕县城东,又南与赤山湖合,流经百堽堰,下流入于秦淮。”
简称上郭罗克司。在今青海达日县东南。清康熙六十年(1721)置上郭罗克车木塘寨土百户。清嘉庆《四川通志》卷90:清康熙五十九年(1720), 提督岳钟琪等讨郭罗克,破下、中郭罗克,“乘势复抵上郭罗克插
北周置,即今四川涪陵市。《寰宇记》 卷120涪州: “周武保定四年,涪陵首领田思鹤归化,于故枳城又立涪陵镇。开皇三年,移汉平县于镇城。”《新唐书·地理志》 涪州: “武德元年以渝州之涪陵镇置。”
北宋属蓝田县,在今陕西蓝田县东南。宋敏求 《长安志》 卷16: “蓝桥驿在蓝田县东南四十里。”又作蓝溪驿(张籍《使至蓝溪驿寄太常王丞》)。唐置,在今陕西省蓝田县东南蓝溪。为京都长安东南至商、邓、襄州要
在今江西峡江县西南。《方舆纪要》 卷87临江府峡江县 “玉笥山” 条下: 郁木山,“ 《志》 云,在县 (治今巴邱镇) 东南二十里。有郁木洞,即道书第八福地,盖玉笥之支山也”。《云笈七签》: “郁木洞
唐置,属羁縻述昆州。治所在今广西都安瑶族自治县西北。北宋废。古县名。唐置,治今广西壮族自治区宜州市西、都安瑶族自治县北。属述昆州。北宋熙宁时废。
即今江苏江宁县东北汤山镇。宋《景定建康志》卷16:汤泉市“在上元县神泉乡汤山延祥院之前,去城六十里”。
即当拉岭。土名朝午拉山、查午拉山。又称巴萨通拉木山、当沙买拉山。在今青海、西藏之间。为金沙江上源与怒江上源分水岭。“唐古拉”,藏语意为 “高原上的山”。为长江发源地。藏语意为“高原上的山”。又称当拉山
①亦作大桴山。又名蕲山。在今湖北蕲春县东北。《元和志》卷27蕲春县:蕲水“源出东北大浮山,一名蕲山”。《明史·地理志》蕲州:“东北有蕲水,出大浮山。”②一名独浮山。在今湖南临澧县西南,接石门县界。《舆
①古作太沵河。即今吉林西北部嫩江支流洮儿河。《新唐书·流鬼传》:“达末娄自言北扶余之裔,高丽灭其国,遣人度那河,因居之,或曰他漏河,东北流入黑水。”②一作难水。指今黑龙江省西部之嫩江及嫩江注入松花江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