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屋>历史百科>地名来历>桃源县

桃源县

①五代闽龙启元年 (后唐长兴四年,933)升桃林场置,属泉州。治所即今福建永春县。闽永隆四年 (后晋天福七年,942) 改名永春县。

②北宋乾德元年 (963) 分武陵县置,属朗州。治所即今湖南桃源县。宋本 《寰宇记》 卷118桃源县: “以桃源为名。” 乾道初属常德府。元元贞元年 (1295) 升为桃源州。明洪武二年 (1369) 复改桃源县。民国初属湖南辰沅道。1922年直属湖南省。

③明洪武初改桃园县置,属淮安府。治所即今江苏泗阳县西南六里城厢镇。1914年为避免与湖南桃源县重名,改名泗阳县。


(1)古县名。五代闽龙启元年(933年)升桃林场置,治今福建省永春县。属泉州。永隆四年(942年)改名永春县。(2)古旧县名。明洪武初以桃园县改名,治今江苏省泗阳县西南废黄河南岸旧泗阳(城厢)。属淮安府。1914年因与湖南省桃源县重名,改名泗阳县。(3)今县名。在湖南省西北部、沅江下游,雪峰、武陵二山余脉间。属常德市。面积4458平方千米。人口97.3万。辖15镇、26乡。县人民政府驻漳江镇。北宋乾德元年(963年,一说二年)析武陵县置桃源县,以相传武陵山桃花源得名。《大明一统志》桃源县:“以其地有桃花源,故名。”《大清一统志》常德府山川:桃源山“在桃源县西南三十里,有桃源洞。相传即陶潜所记桃花源也”。治今漳江镇。初属朗州,大中祥符年间属鼎州。南宋乾道元年(1165年)属常德府。元元贞元年(1295年)升州,属常德路。明洪武二年(1369年)复为县,属常德府。1914年属武陵道,1916年属辰沅道,1922年直属省。1949年属常澧专区,1950年属常德专区,1968年属常德地区,1988年属常德市。地处湘西山地向洞庭湖平原过渡地带,形成低山、丘陵、平原兼有地貌。沅江及支流大杨溪、夷望溪、白洋河、延溪、陬溪等分布县境南北。属北亚热带湿润气候。主产稻、甘薯、棉花,并产油菜籽、茶叶、苎麻、花生。农副产品以猪、鱼、家禽、湘莲著称。特产延泉黑猪、三阳鸡。林产有松、杉、南竹、油茶、油桐等。矿产有钨、金、金刚石、磷、锌、铜、黄铁矿、重晶石、硅石等。工业有机械、化肥、纺织、采金、酿造、印刷、日用瓷、石雕、食品加工、建材等。传统产品陬市桂花糖、漆河德字粉、桃源石雕久负盛名,砚石为国内名产。公路有319国道、常永等干线经此。水路循沅江上溯沅陵、洪江,下通洞庭湖。名胜古迹有桃花源、渔父祠。


猜你喜欢

  • 姑衍州

    唐置,为羁縻州。治所在今陕西省北境。唐羁縻州。永徽元年(650年)以薛延陀部落置,约在今蒙古国戈壁阿尔泰省中部。属达浑都督府。开耀元年(681年)侨治夏州宁朔县(今陕西靖边县东北)界。

  • 杨坡头

    即今陕西旬邑县东北杨坡头。1941年陕甘宁边区新正县迁治于此。

  • 羊肠司

    即今贵州六枝特区西北羊场乡。清属郎岱厅,置羊肠巡司。民国时改置县佐。

  • 热河都统

    清乾隆时置热河副都统。嘉庆十五年(1810) 改都统。治所在承德府 (今河北承德市)。领承德府、内蒙古东二盟十六旗、西勒图库伦喇嘛一旗。辖境相当今河北围场、丰宁二县以东,至内蒙古奈曼、库伦二旗、辽宁阜

  • 忠武军

    ①唐、五代方镇名。唐贞元十年 (794)以陈许节度使为忠武军。治所在许州 (今河南许昌市)。辖许、陈 (今河南淮阳县) 二州。相当今河南长葛、太康以南,舞阳、沈丘以北,襄城以东,淮阳以西地。天复元年

  • 归徕州

    亦作归来州。北宋熙宁七年(1074)置羁縻州,属泸州。治所在今四川兴文县西北。《宋史·林广传》:元丰间,讨乞弟“得其种落三万,进次归徕州”。后废。

  • 唐年县

    唐天宝二年 (743) 置,属江夏郡。治所在今湖北崇阳县西南四十里。后属鄂州。五代吴顺义七年 (927) 改为崇阳县,徙治今崇阳县。南唐又改为唐年县。北宋开宝八年 (975) 又改为崇阳县。古县名。唐

  • 驳髯水

    约当今内蒙古察哈尔右翼后旗境内一水。《魏书·太祖纪》:天兴二年(399),命诸将分三道大袭高车,“车驾亲勒六军从中道自駮髯水西北”。即此。

  • 岱山场

    在今浙江岱山县岱山岛西北部东沙镇桥头村。产海盐。宋 《宝庆四明志》 卷6盐课有 “岱山场”。

  • 互助县

    1930年析西宁县置,属青海省。治所在威远镇(今青海互助土族自治县)。1954年改为互助县土族自治区, 1955年改为互助土族自治县。旧县名。1931年析西宁县置。治今青海省互助土族自治县成远镇。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