枣阳县
隋仁寿元年 (601) 改广昌县置,为昌州治。治所即今湖北枣阳市。《元和志》 卷21枣阳县:“因枣阳村为名。” 大业初为舂陵郡治。唐属随州。南宋绍兴十二年 (1142) 升为枣阳军。元降为县,属襄阳路。明属襄阳府。民国初属湖北襄阳道。1932年直属湖北省。1988年改设枣阳市。
古旧县名。隋仁寿元年(601年)改广昌县置,治今湖北省枣阳市。属昌州,大业初为舂陵郡治。南宋置枣阳军,为军治。元至元十四年(1277年)属南阳府,十九年属襄阳路。明、清属襄阳府。1988年撤销,改设枣阳市。
隋仁寿元年 (601) 改广昌县置,为昌州治。治所即今湖北枣阳市。《元和志》 卷21枣阳县:“因枣阳村为名。” 大业初为舂陵郡治。唐属随州。南宋绍兴十二年 (1142) 升为枣阳军。元降为县,属襄阳路。明属襄阳府。民国初属湖北襄阳道。1932年直属湖北省。1988年改设枣阳市。
古旧县名。隋仁寿元年(601年)改广昌县置,治今湖北省枣阳市。属昌州,大业初为舂陵郡治。南宋置枣阳军,为军治。元至元十四年(1277年)属南阳府,十九年属襄阳路。明、清属襄阳府。1988年撤销,改设枣阳市。
元置,属八番顺元宣慰司。治所在今贵州惠水县西南二十五里金石乡。明洪武五年 (1372) 改置金石番长官司。亦称金石番安抚司。元置,治今贵州省惠水县西南下金石。属八番顺元宣慰司。明洪武五年(1372年)
唐天宝元年 (742) 改诺水县置,为始宁郡治。治所即今四川通江县。《寰宇记》 卷140通江县: “以邑枕巴江,故为通江县。” 乾元元年 (758)为璧州治。北宋熙宁五年 (1072) 属巴州。南宋末
在今陕西富县南一百二十里。《方舆纪要》卷57鄜州:马尾崖“高数十丈。崖畔水流,遥望如马尾,因名。或云,即马翅谷也。宋绍兴中,李永奇谋南归,金人贼杀之于此”。
西晋置,后省。治所在今湖南石门县西北。《水经·澧水注》: 渫水 “东径渫阳县南,晋太康中置”。按晋、宋志俱不载渫阳县,但 《水经注》之言,必有所据。今石门县西北六十四里维新场镇西南三里古城堤传为晋渫阳
在今广西贺县东南贺街镇东。清王闿运《湘军志》卷11:咸丰十年(1860)镇压梧州义军,“五月,军至贺,夹水为屯。贺城东隔水,有大市曰东街,居廛盛于县城,寇据为栅。戊午,王月亮、李金旸分攻东街,破二卡,
即今山东临朐县东南柳山镇。明嘉靖 《临朐县志》: 柳山寨 “在县东五十里”。
古雍奴薮。在今河北霸州市、永清、文安、大成及天津市静海等县间。《明一统志》卷1顺天府:三角淀“在武清县南,周回二百余里,或云即古之雍奴。……其源自范瓮口、王家陀河、越深河、刘道口河、鱼儿里河诸水所聚,
战国赵置,秦属恒山郡。治所在今河北定州市东南邢邑。西汉属中山国。《后汉书·杜茂传》:建武二年 (26),杜茂 “更封苦陉侯”。即此。东汉章帝改名汉昌县。古县名。战国置,治今河北省定州市南邢邑镇。秦属恒
明洪武二十年(1387)置,属福建都司。治所即今福建莆田县东南平海镇。辖莆禧千户所。清康熙五年(1666)废。明洪武二十年(1387年)置,治今福建省莆田市东平海。属福建都司。辖莆禧千户所。清康熙五年
汉魏时期徐水的俗称。即今河北满城县北漕河。《后汉书·光武帝纪》: 建武元年 (25),光武北击尤来、大抢、五幡于元氏,“又战于顺水北,乘胜轻进,反为所败”。即此。古水名。汉魏时徐水别名。即今河北省满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