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屋>历史百科>地名来历>景山

景山

①明万岁山。俗称煤山。清顺治十二年(1655) 改为景山。即今北京故宫神武门北之景山。《大清会典· 内务府·奉宸苑》: “紫禁城之北曰景山。” 乾隆十六年 (1751),在景山五峰上建亭子,中峰最高名万春亭,东有观妙亭、周尝亭,西有辑芳亭、富览亭。景山南门内有绮望楼,专供孔子牌位。山北有永恩殿、观德殿,是清代帝后停灵之地。景山古柏参天,风景优美,今为景山公园。

②即景忠山。在今河北迁西县西北。《方舆纪要》卷17迁安县: 景山 “高八里。旧有二名: 南曰明山,北曰阴山。……嘉靖初,帅臣马永建诸葛武侯及泰山寺于山上,易名景忠山”。

③在今河北邯郸县西南。 《淮南子·墜形训》:“釜出景。” 高诱注: “景山在邯郸西南,釜水所出。”即此。

④又名汤寨山、汤王山。在今山西闻喜县东南,为中条山脉最高峰。《山海经· 北次三经》: 景山“南望盐贩之泽, 北望少泽。 其上多草藷, 其草多秦椒,其阴多赭,其阳多玉”。《水经·涑水注》: 景水 “出景山北谷”。皆此。

⑤在今山东曹县东南四十里。《诗经·鄘风·定之方中》: “望楚与堂,景山与京。” 《水经· 济水注》: 菏水 “北径己氏县故城西,又北径景山东”。即此。

⑥在今河南偃师市南。《诗经·商颂· 殷武》:“陟彼景山,松柏丸丸。” 曹植 《洛神赋》: “陟通谷,陵景山。” 即此。

⑦亦名雁山、荆山。在今湖北保康县西南。《山海经·中山经· 中次八经》: “荆山之首,曰景山,其上多金玉,其木多杼檀。睢水出焉,东南流,注于江。” 《水经·沔水注》: “沮水出东汶阳郡沮阳县西北景山,即荆山首也,高峰霞举,峻竦层云。” 《寰宇记》 卷143房陵县: 景山 “在县西南二百里,东与京山连接。有沮水源出景山”。

⑧在今甘肃庆阳县西百里。《方舆纪要》 卷57安化县: 景山“山绵延深远,中多奇木怪石及獐、鹿、猨猱之属”。


(1)在北京市故宫神武门对面。元代为大都城内的一座土丘,明永乐十四年(1416年)将开挖紫禁城护城河渣土堆高而成,称万岁山,清顺治十二年(1655年)改今名。传皇宫曾在山下堆存煤炭,俗称煤山。山有五峰,东西排列。依山修有五亭,中峰上万春亭为旧北京城最高点,登峰顶可俯瞰全城。东麓有一槐树传为明末崇祯帝自缢处。元、明、清为宫城后苑,建国后辟为景山公园。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在山西省闻喜县东南。为中条山最高峰。主峰海拔1571米。相传商汤王曾在此峰为民求雨,古称汤王山。清乾隆年间乡绅捐款建庙于此,并建有将庙、尼姑庙、观望台等。


猜你喜欢

  • 惠通泉

    在今海南省琼山市东五十里。北宋苏轼《琼州惠通井记》 曰: “琼州之东五十里,曰三山庵。庵下有泉,味类惠山。东坡居士过琼,庵僧惟德以水饷焉。而求为之名,名之曰惠通。”

  • 西溪河

    ①即今四川昭觉、金阳、布拖等县境之西溪河。为金沙江支流。常隆庆《雷马峨屏调查记》:西溪河“源出孟获山,流经昭觉城东,向南流汇三湾河之水,由打铁坝入金沙江”。②在今云南元谋县西。《清一统志·武定州》:西

  • 婪凤

    即今广西田东县东南林逢镇。明设婪凤土巡司于此。即今广西壮族自治区田东县东婪凤。明嘉靖时于此置巡检司。

  • 乌尔会河

    又名鄂尔虎河、贺尔浑河、和尔洪河。在今内蒙古东乌珠穆沁旗东之乌拉盖高勒(乌拉根郭勒)。清魏源《圣武纪》卷3:康熙二十九年(1690),准噶尔噶尔丹“以追喀尔喀为名,乘锐东犯。五月,侵及乌尔会河,尚书阿

  • 银花河

    在今陕西山阳县东。东流至丹凤县南入丹水。《方舆纪要》 卷54山阳县: 两河 “至县界竹林关,有银花河流合焉,因称两河。《志》 云,银花河在县东八十里”。

  • 八濛山

    在今四川渠县东北七里。 《方舆胜览》卷64渠州:八濛山“在流江县东北七里。起伏八处,有水环之,不匝者一里。常有烟雾濛其上,故名。《三国志》:张郃自汉川进军宕渠蒙头荡石,与张飞相距五十余日,飞率精兵万余

  • 秃儿古阇

    即今新疆伊吾县(图古里克)。《元史·明安传》:至元二十九年(1292),“别失八剌哈孙盗起,诏以兵讨之, 战于别失八里、秃儿古阇有功”。

  • 阳纡

    古泽薮名。又作杨纡、阳盱。旧说在今陕西境,有陇县、凤翔、华阴、泾阳等说法。《穆天子传》卷1:“天子西征,鹜行至于阳纡之山,河伯无夷之所都居。”《淮南子·墜形训》:“秦之阳纡”,皆指此。见“杨纡”。

  • 上峨桥镇

    北宋置,属繁昌县。在今安徽繁昌县南关外。以上峨桥河为名。《清一统志·太平府一》:上峨桥河“在繁昌县南,城濠也”。又名峨山市。《江南通志·关津·繁昌县》:峨山市在“县南关外,金峨山下”。古镇名。在今安徽

  • 左营

    即今台湾省高雄市北左营区。原名兴隆庄。郑氏治台时军队在此屯垦,称为左营。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于此置凤山县。乾隆五十三年(1788)凤山县迁治埤头(今高雄县)。1945年于此设左营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