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屋>历史百科>地名来历>普宁寺

普宁寺

在今河北承德市避暑山庄之北。清乾隆二十年 (1755) 建。据乾隆御制 《普宁寺碑记》 载,是年五月平定厄鲁特蒙古准噶尔部头目达瓦齐发动的武装叛乱,冬十月在避暑山庄封赏厄鲁特蒙古四部首领时,决定依西藏三摩耶庙之式营建此寺。因主体建筑大乘之阁内供一尊高22.23米的千眼千手观音菩萨贴金立像,故又称大佛寺。寺内碑亭中矗立着 《普宁寺碑记》、《平定准噶尔勒铭伊犁之碑》、《平定准噶尔后勒铭伊犁之碑》 三通。1961年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在河北省承德市避暑山庄之北。因寺内有巨大木雕佛像,又称大佛寺。建于清乾隆二十年(1755年)至二十三年。据乾隆御制《普宁寺碑记》载,乾隆帝于是年五月平定厄鲁特蒙古准噶尔部头目达瓦齐发动的武装叛乱,冬十月,在避暑山庄宴赉和封赏厄鲁特蒙古四部的上层首领,并谓“昔我皇祖之定喀尔喀也,建汇宗寺于多伦诺尔,以一众志”,乃循旧制建此寺。又因“蒙古向敬佛,兴黄教,故寺之式,即依西藏三摩耶庙之式为之”。规模宏大,占地约2.3万平方米,综合汉、藏寺庙建筑形式。在中轴线上前有门殿、钟鼓楼、碑亭,亭内矗立《普宁寺碑记》、《平定准噶尔勒铭伊犁之碑》、《平定准噶尔后勒铭伊犁之碑》三通。过碑亭为天王殿和大雄宝殿,此后皆为藏式建筑。大乘之阁高36.75米,外观正面六层重檐,阁内置千眼千手观音菩萨贴金立像,高22.23米,用松、柏、榆、杉、椴五种木材雕成,重约110吨。比例匀称,造型雄伟,是国内现存最大的木雕佛像之一。佛冠上有一尊身高1.53米的无量寿佛,两侧有善财、龙女侍立。阁四周有塔、台等小型藏式建筑,象征着佛经中的“四大部洲”、“八小部洲”。阁之东西有妙严室和讲经堂,是清帝听经和休憩之所。寺内崇阁入云,松柏参天,景色绮丽。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普宁寺大乘之阁


猜你喜欢

  • 乌槎营堡

    明初置,在今广东大埔县西南。嘉靖四十一年(1562)置巡司于此。

  • 冷落山

    在今甘肃岷县东五十里。《方舆纪要》卷60岷州卫:冷落山,“盛夏阴晦即雨雪,因名。今有冷落山寨,为官军戍守处”。

  • 流河镇

    即今河北青县东北三十里流河镇。《清一统志·天津府二》: 流河镇在 “卫河西岸,有管主簿驻此”。在河北省青县北部,邻天津市。面积103.4平方千米。人口3.5万。镇人民政府驻流河,人口6280。金名大兴

  • 偏桥

    在今贵州施秉县东。《明史·地理志》 镇远府镇远县: “又西有偏桥,偏桥卫在焉。” 《方舆纪要》卷122偏桥长官司: 偏桥 “在司东十里。左倚高崖,右临溪水,断石架木,以通往来”。集镇名。在陕西省宜君县

  • 马江县

    唐长庆三年(823)改开江县置,属富州。治所在今广西昭平县东南马江镇。《寰宇记》卷163龙平县:废马江县,“桂管观察使殷侑奏:以开州有开江县名同。按《图经》云:其江是后汉伏波将军马援所开,请改为马江县

  • 喀尔喀河

    即今蒙古国东方省东境之哈拉哈河,注入贝尔湖。《清一统志·黑龙江》: 布雨尔湖 “喀尔喀河西北流至此汇为大湖”。

  • 逢陵县

    南朝宋置,属济南郡。治所在今山东淄博市西南王村镇之东南。北齐省。元于钦 《齐乘》 卷4: “逢伯陵,商之诸侯,封于齐,薄姑氏代之,后太公又代之。逢蒙、逢丑父皆其后。或曰: 此即丑父之邑也。”古县名。南

  • 沙木笼山

    又作杉木笼。在今云南陇川县东北杉木笼。地势险要,为兵家必争之地。《明一统志》卷87南甸宣抚司:沙木笼山“在司南一百里,上有关,立木为栅,周围一里”。《明史·麓川土司传》:正统七年(1442),王骥征麓

  • 东恒农郡

    北魏太和中置,治所在西城县(今河南内乡县西北)。西魏改为武关郡。北魏太和中置,治今河南省内乡县境。辖境不详。西魏改为武关县。

  • 上岭山

    即骑田岭。又名黄岑山、客岭山。五岭之第二岭。在今湖南郴州、宜章之间。《续汉书·郡国志》桂阳郡有“上领山”。又郴县有“客岭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