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屋>历史百科>地名来历>昌都县

昌都县

1913年改昌都府置,属四川省。治所即今西藏昌都县。后属西康省。西藏地方政府设昌都宗。


在西藏自治区东部、横断山区,北接青海省。属昌都地区。面积1.1万平方千米。人口8.9万。辖3镇、12乡。县人民政府驻城关镇。昌都,系用汉字译写的藏语地名。曾译察木多、羌木多、昌多、叉木多、洽木多、喀木。元为吐蕃等路宣慰使司都元帅府辖地。明属朵甘司行都指挥使司所辖。清统治该地称昌都为“察木多”。康熙五十八年(1719年)将今地敕封给昌都寺活佛帕巴拉呼图克图为香火地。清属(西藏)康区辖地;雍正五年(1727年)划归四川治理。1914年为川边特别区所辖。1928年归西康省(1955年撤销)管辖。1912年设昌都府,1913年废府改县。解放前原西藏噶厦地方政府设昌都宗。1960年与拉多宗合并,复设昌都县。属昌都专区,1970年属昌都地区。地处澜沧江与其两条主要河源扎曲和昂曲的流域。地势北高南低, 5000 米以上的高峰有80余座,平均海拔 3500 米左右。多高山峡谷地域,地形各异。属高原温带季风气候。山顶为牧场,山腰生长茂密的原始森林,谷地为肥沃农田。以农为主,牧业、林业均占相当比重。主产冬小麦、春小麦、青稞、豌豆、油菜籽、马铃薯等。畜产牦牛、犏牛、藏系绵羊、山羊、马匹等。森林覆盖率占县境面积的23%强,主要树种为杉、松、桦、柏。野生动物有鹿、獐、熊、猴、猞猁、水獭、旱獭、狐狸、岩羊、黄羊、雪鸡等。产冬虫夏草、贝母、知母、黄连、当归、大黄、雪莲等药材。矿产有金、铜、铅、锌、煤、铁、砷、石膏、石灰石、玉石等。建有电力、建材、水泥、皮革、地毯、粮油加工等,有民族手工艺品加工等。川藏公路经境内抵达拉萨;县驻地还是黑昌公路的起始点。名胜古迹有昌都降巴林寺、嘎玛寺、卡若文化遗址等。


猜你喜欢

  • 浮湖

    在今安徽宿松县东南。《方舆纪要》 卷26宿松县: 浮湖 “在县东南六十里,又东十里曰黄湖”。

  • 皋亭山

    在今浙江杭州市东北,与余杭市交界处。《新唐书·地理志》: 钱塘县 “有皋亭山”。宋 《淳祐临安志》 卷9引 《祥符经》 云: 皋亭山 “高百余丈,出云则雨。宁宗皇帝御书三字匾于华严寺之山腰。有崇善灵慧

  • 真如寺

    ①在今上海市普陀区真如镇。原名万寿寺,北宋初建于官场 (近今大场)。元延祐七年(1320) 移建于此,取 《成唯识论》 “真谓真实,显非虚妄; 如谓如常,表无变易” 经义,改名真如寺。明、清屡修葺。1

  • 五行山

    即太行山。在今山西东部与河北接界处。《淮南子·汜论训》:“武王欲筑宫于五行之山。”东汉高诱注:“五行山,今太行山也,在河内野王县北上党关也。”

  • 乐善堡

    明置,在今甘肃永昌县东。《方舆纪要》卷63永昌卫:乐善堡“在卫东”,为官军戍守处。

  • 双恩场

    在今广东阳东县东南。《方舆纪要》卷101阳江县:双恩场“在海朗所西南。产盐。宋、元时设管勾官于此。明洪武二十年改设盐课司”。在今广东省阳江市东南。产盐。宋、元时设管勾官于此。明洪武二十年(1387年)

  • 连山站

    驿站名。元置,即今辽宁本溪满族自治县西南连山关镇。

  • 湿山

    即茂湿山。在今四川茂县北十二里。《新唐书·韦皋传》: 贞元十三年 (797) 攻吐蕃,“元膺出湿山、成溪” 即此。

  • 冉魏

    十六国时期汉族冉氏所建政权。公元350年后赵大将冉闵杀石鉴称帝,建立魏国, 史称冉魏。都邺(今河北临漳西南)。有今河北、山西长城以南,山东、河南、湖北及安徽北部、陕西中部及东北部、甘肃东部之地。公元3

  • 冶坊堡

    北宋熙宁五年(1072)改冶坊寨置,属秦州。在今甘肃清水县东北四十里黄门乡。金升为冶坊县。北宋熙宁五年(1072年)改冶坊寨置,在今甘肃省清水县东北。属秦州。金升为冶坊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