拔汗那
一名捍。 唐西域国名。 在今乌兹别克斯坦费尔干纳盆地。国都渴塞城 (今乌兹别克斯坦纳曼干北卡桑赛)。唐显庆三年 (658) 置休循州都督府。开元二十七年 (739),其王助平吐火仙,封奉化王。天宝三年 (744) 改其国号为宁远。
一作破洛那,又作沛汗、跋汗、判汗等。汉时为大宛国。都渴塞城(今乌兹别克斯坦塔什干东南卡散赛)。唐时设休循州于此。
一名捍。 唐西域国名。 在今乌兹别克斯坦费尔干纳盆地。国都渴塞城 (今乌兹别克斯坦纳曼干北卡桑赛)。唐显庆三年 (658) 置休循州都督府。开元二十七年 (739),其王助平吐火仙,封奉化王。天宝三年 (744) 改其国号为宁远。
一作破洛那,又作沛汗、跋汗、判汗等。汉时为大宛国。都渴塞城(今乌兹别克斯坦塔什干东南卡散赛)。唐时设休循州于此。
又名古竹。即今广东紫金县西南古竹镇。西隔东江与博罗县为界。明于此置宽仁里巡检司,后迁至桃子园。清为汛,有外委把总驻防。
即今陕西西安市东北新筑乡。《清 一统志·西安府三》 “灞桥镇” 条下: “又有新住镇,在(咸宁) 县东三十里。亦曰新筑镇。”
即今江西南昌县 (莲塘镇) 东南茌港街。清同治 《南昌府志》 卷6: 茌港市 “距 (南昌) 城六十里。地临大河,上通抚、建,下达省会,地密人稠”。清末于此置水陆汛。
五代汉乾祐元年(948)改广晋府置,治所在元城、大名二县(今河北大名县东北大街乡)。北宋庆历二年(1042)建为北京。辖境相当今河北大名、魏县、成安、广平、威县、临西、馆陶和山东临清、夏津、冠县、莘县
在今云南景谷傣族彝族自治县北,注入杉木江 (今威远河)。《清史稿·地理志》 景东直隶厅:“景谷河南流入威远。” 县以景谷河为名。
1914年依前岳常澧道改置,属湖南省。治常德县 (今湖南常德市)。辖境约当今湖南洞庭湖流域及平江、石门、慈利、张家界、桃源5市县。1916年裁撤。1914年6月依清末岳常澧道区域置,治常德县(今湖南常
即今河南夏邑县西北四十里刘堤圈村。民国《夏邑县志》卷9《兵事》:咸丰三年(1853)八月,捻军自归德府境入夏邑县,清兵“追至刘堤圈”。
唐置,即今江苏太湖中洞庭西山之灵祐观。宋朱长文 《吴郡图经续记》 卷中: “灵祐观,在洞庭山,唐之神景宫也,盖明皇时建。内有林屋洞,人间第九洞天也,……唐时投龙于此,因建宫。(宋) 天禧五年,诏重修,
当在今陕西彬县、甘肃泾川县之间。《资治通鉴》:东晋太元十四年(389),前秦苻登攻后秦姚苌于安定,“秦主登留辎重于大界, 自将轻骑万余攻安定羌密造保,克之”。胡注:“大界,当在安定、新平之间。”约在今
明于废南宾县置,属丰都县。在今四川丰都县东南七十里龙河镇。《明史· 四川土司传》: 成化年间,“移忠州临江巡检于丰都南宾里之姜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