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胥镇
在今广东广州市东南黄埔区庙头村。《元丰九域志》卷9:广州番禺县有扶胥镇。唐韩愈《南海神广利王庙碑》谓“扶胥之口”,即此。
古镇名。在今广东省广州市番禺区东南珠江出海口附近。唐韩愈《南海神庙碑》:“庙在今广州治之东南,海道八十里,扶胥之口。”又诗云:“乘湖簸扶胥,近岸指一发。”
在今广东广州市东南黄埔区庙头村。《元丰九域志》卷9:广州番禺县有扶胥镇。唐韩愈《南海神广利王庙碑》谓“扶胥之口”,即此。
古镇名。在今广东省广州市番禺区东南珠江出海口附近。唐韩愈《南海神庙碑》:“庙在今广州治之东南,海道八十里,扶胥之口。”又诗云:“乘湖簸扶胥,近岸指一发。”
西汉置,属交趾郡。治所在今越南河北省仙游县东。东汉为交趾郡治。三国吴黄武五年(226)又为交州治。隋移治仙游附近,大业初属交趾郡。唐武德四年(621)为龙州治,贞观元年(627)属交州。唐末废。古县名
①南朝梁天监中分晋安郡置,属扬州。治所在晋安县 (今福建南安市东丰州镇)。辖境相当今福建晋江、九龙江、木兰溪三流域及厦门、同安、金门等市县地。陈天嘉五年 (564) 改名南安郡。梁、陈时为对南海交通的
即今浙江岱山县岱山岛东之大、小竹屿岛。《清一统志·宁波府一》:竹屿山“在定海县西南海中。两山夹峙,上有丛竹”。
在今四川仪陇县东南。《舆地纪胜》卷188蓬州:芝兰庄“旧有王先生者,年几百岁,孟蜀主召至,欲縻以爵,先生不可,遂告归。诏赐所居田数顷为游息地,号曰芝兰庄,今子孙皆居焉”。
亦作大漠。即大沙漠。在今蒙古国南部与我国内蒙古北部之间,为戈壁大沙漠。《史记·卫将军骠骑列传》:西汉元狩四年(前119),骠骑将军霍去病一军击匈奴, 出代、右北平,“约轻赍,绝大幕”。
①即今福建晋江市西南东石镇。清有把总驻此。②即今台湾省嘉义县西东石乡。清康熙年间,有吴姓及黄姓两家,由福建省晋江县东石渡海来台,为表示不忘故土,遂以东石为当地地名。
①在今安徽桐城县境。《清一统志·安庆府》: 环山 “有二: 西环山桐城县西十里。一名官庄山。东环山在县东三十里。一名鲁硔山”。②在今湖北广水市东北。《清一统志·德安府》:环山 “在应山县东北一百里。相
隋大业元年 (605) 改轮氏县置,属豫州。治所即今河南登封市。三年属河南郡。唐贞观十七年(643) 废。永淳元年 (682) 复置,二年 (683) 废。光宅元年 (684) 复置。万岁登封元年 (
1914年以义宁县改置,属江西浔阳道。治所即今江西修水县。1926年直属江西省。县有修水,因名。在江西省西北部,北邻湖北省,西邻湖南省。属九江市。面积4504平方千米,为江西省面积最大的县。人口76.
在今山东烟台市福山区西北。古为牟子国。《魏书·地形志》:东牟郡牟平县有牟城。《明一统志》卷25登州府:牟城“在福山县西北三十里。世传春秋时牟子所筑”。北魏置,在今山东省烟台市福山区西北。《魏书·地形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