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屋>历史百科>地名来历>徐州市

徐州市

1945年析铜山县置,属江苏省。治所即今江苏徐州市。


简称徐。在江苏省西北部、京沪和陇海两铁路交点。面积1.12万平方千米(市辖区1037.7平方千米)。人口908.6万(市辖区167.3万)。辖云龙、鼓楼、泉山、九里、贾汪五区和丰县、沛县、铜山、睢宁四县,代管新沂、邳州二县级市。市人民政府驻云龙区。徐州之名据《晋书·地理志》记载:“盖取舒缓之义,或云因徐丘以立名。”春秋为宋彭城邑,战国属楚。秦置彭城县,属泗水郡,秦末属楚国。西汉高祖六年(前201年)为楚国都,地节元年(前69年)改楚国为彭城郡,寻复称楚国。东汉章和二年(88年),改彭城国。三国魏始移徐州来治。东晋义熙七年(411年)改北徐州。南朝宋和北魏、北齐、北周复称徐州、彭城郡。隋开皇二年(582年)废郡。大业四年(608年)废徐州,复曰彭城郡。唐武德四年(621年)复曰徐州。元和二年(807年)置武宁军节度。咸通三年(862年)罢,十一年改置感化军节度。五代晋复曰武宁军。宋仍为徐州。蒙古至元二年(1265年)省彭城县入徐州。元至正八年(1348年)升为徐州路,十二年降为武安州。明初曰徐州。清雍正十一年(1733年)升为徐州府,置铜山县以为府治。1912年废府存县,称铜山县。1914—1927年为徐海道治。1927年属江苏省。1945年析铜山县城置徐州市。1949—1952年属山东省。1952年复归江苏省,为省辖市(地级)。1953—1970年徐州专区专署,1970—1983年徐州地区行政公署均驻此。1983年地市合并,设徐州市,原徐州地区丰县、沛县、铜山、睢宁、邳县、新沂六县并入。1990年新沂县改市,1992年邳县改邳州市。地处黄淮平原东南部,地势西高东低。有楚王山、云龙山、泉山、九里山等山。废黄河、京杭运河、奎河等流经境内。属南温带半湿润气候。市郊农产以小麦、玉米、稻、豆类、甘薯、棉花、花生、芝麻为主。江苏省重要的工业城市。民航有徐州观音机场。京沪、陇海铁路在此交会,是全国重要的铁路枢纽之一,并辐射出符夹、徐沛、徐阜、沂淮等铁路。104、206、310、311国道经过市区。有中国矿业大学、徐州师范大学等高等学校。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名胜古迹有云龙山、云龙湖、云龙公园、泉山、土山汉墓、狮子山汉兵马俑等。纪念地有淮海战役纪念馆和纪念塔等。


猜你喜欢

  • 高贵山

    即大龟山。在今湖北广水市东北六十里。峡谷中有三座石潭,也称圣水井。

  • 黑壤

    一名黄父。春秋晋地,即今山西翼城县东北六十五里乌岭,接沁水县界。《春秋》: 宣公七年 (前602),“冬,公会晋侯、宋公、卫侯、郑伯、曹伯于黑壤”。即“黄父”。

  • 车冈墟

    即今广东新兴县北新兴江西岸车冈镇。清光绪《广东舆地全图》:新兴县西北有车冈墟。

  • 南山五谷

    即今陕西秦岭子午谷、斜谷、骆谷、蓝田谷、衡岭谷的合称。《资治通鉴》: 唐广德二年(764),“五谷防御使薛景仙讨南山群盗,连月不克”。即此。即今陕西省秦岭子午谷、斜谷、骆谷、蓝田谷、衡岭谷的合称。唐广

  • 底寨等处长官司

    元置,属顺元路军民安抚司。治所在今贵州息烽县西南底寨乡。明洪武五年 (1372)改为底寨长官司。元置,治今贵州省息烽县西南底寨。属八番顺元宣慰司。明洪武五年(1372年)改为底寨长官司。

  • 夫椒山

    《左传》:哀公元年(前494),“吴王夫差败越于夫椒”。对夫椒山的解释,共有三说:(1)《左传》杜预注:“夫椒,吴郡吴县西南大湖中椒山。”即今江苏吴县西南太湖中之包山, 又名洞庭西山。(2)《寰宇记》

  • 滨江墟

    亦作崩江墟。即今广东化州市南鉴江西岸滨江。明万历 《高州府志》 卷1: 化州有崩江墟。清光绪 《高州府志》 卷10化州: 滨江在 “州南二十四里”。

  • 嘉零湖

    一作加林错。即今西藏申扎县西北格仁错。清末辛亥年版 《西藏新志》 卷上: “嘉零湖,在当拉裕穆湖之东。其形自西北斜亘于东南,长四十英里,广八里至十二英里。湖水清澄。自西北隅流出,而入查尔喀特湖。又自其

  • 西宕渠郡

    南朝齐置,属益州。治所在宕渠县(今四川盐亭县西北)。辖境相当今四川盐亭、射洪二县地。西魏恭帝移于涌泉山,改为涌泉郡。南朝齐置,治宕渠县(今四川盐亭县西北)。以在南宕渠郡之西得名。属益州。辖境相当今四川

  • 东沙

    ①在今上海市崇明县东北。《方舆纪要》卷24太仓州崇明县:崇明旧城,“《志》云,唐武德间,吴郡城东三百余里,忽涌二洲,谓之东、西二沙,渐积高广,渔樵者依之,遂成田庐”。元至正十二年(1352)徙崇明州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