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今印度尼西亚爪哇岛泗水一带。南宋赵汝适《诸蕃志》卷上“苏吉丹”条:“打板国东连大阇婆,号戎牙路(注:或作重迦卢)。”
1941年山东革命根据地由掖县南部析置,治夏邱堡 (今山东莱州市南夏邱镇)。1949年迁湾头村 (在今莱州市西南)。1956年撤销,并入掖县。(掖yè) 旧县名。山东抗日根据地及解放区设。1941年由
在今北京市内。前海、后海、西海的总称。最初是积水潭的一部分,元代南方运来漕粮直接停泊于此。明初扩建京城,上游淤塞,湖水面缩小,呈三个相连的小水面,即前海、后海、西海,俗称后三海。《清一统志·顺天府二》
唐天宝元年 (742) 改盈川县置,属黔中郡。治所在今四川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西南龙洋乡(洋水桥)。《元和志》 卷30洋水县: “以县西三十里洋水为名。” 乾元元年 (758) 属黔州。北宋嘉祐八年(
即今广东四会市东南大沙镇。明万历《广东通志》卷46:四会县有大沙墟。
即湫渊。在今宁夏固原县西南。《方舆纪要》 卷58固原州: 朝那湫 “有二: 一在旧县东十五里; 一在旧县东北三十里,俱出山间,土人谓之东海、西海。二水相合,方四十里,水停不流,冬夏不增减,两岸不生草木
古道路名。两汉、三国蜀汉通西南夷道路之一,与灵关道相接。以路经旄牛夷境或旄牛县为名。从今四川成都市西南行,经邛崃、雅安、荥经,越大相岭至汉源县北清溪镇,再南经汉源,渡大渡河,西南至越嶲郡治邛都 (今西
在今吉林集安市西北。《清一统志·吉林》:玛察山“在(吉林)城西南界”。又,苇苫河“在(吉林)城西南界。源出玛察山,相近有乌勒间河流合焉。又有玛察河,亦出玛察山,俱北流入佟家江”。
一名江孜。即今西藏江孜县。清乾隆 《西域同文志》 卷18载: “西番 (藏) 语: 佳勒,胜也,则,边也。宗居边境,为名胜地,故名。”
今俄罗斯叶尼塞河上游及乌鲁克穆河。《北史·突厥传》: “突厥之先出于索国,在匈奴之北。其部落大人曰阿谤步,兄弟七十人……其一国于阿辅水、剑水之间,号为契骨。” 契骨即结骨、黠戛斯。《新唐书· 回鹘传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