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佳山
又作平嘉山、彭家山。即今台湾东北彭佳屿。明夏子阳《使琉球录》:“过平佳山”,即此。
古岛屿名。即今台湾省基隆市东北海中彭佳屿。明夏子阳《使琉球录》:“过平佳山。”即此。又作彭家山(见《顺风相送》)、平嘉山(见陈侃《使琉球录》)。清咸丰三年(1853年),基隆曾有二十家汉人移往此屿,兼营渔牧。1909年9月著名的彭佳屿灯塔告竣,成为上海及日本等地来台船只的主要航行标帜。
又作平嘉山、彭家山。即今台湾东北彭佳屿。明夏子阳《使琉球录》:“过平佳山”,即此。
古岛屿名。即今台湾省基隆市东北海中彭佳屿。明夏子阳《使琉球录》:“过平佳山。”即此。又作彭家山(见《顺风相送》)、平嘉山(见陈侃《使琉球录》)。清咸丰三年(1853年),基隆曾有二十家汉人移往此屿,兼营渔牧。1909年9月著名的彭佳屿灯塔告竣,成为上海及日本等地来台船只的主要航行标帜。
即今甘肃康县西北望关乡。为戍守要地。《方舆纪要》 卷59阶州: 望贼关 “在州北百八十里,有阶州所兵戍守”。
即今广东陆丰市东南碣石镇南浅澳村。清碣石镇驻千总于此。在今广东省陆丰市东南。清时设水师千总驻守。
又名盐溪。即今四川忠县东北之干井河。东晋常璩 《华阳国志· 巴志》: 临江县有临 (盐)溪,盛产盐。《水经·江水注》: “自县 (临江县) 北入盐井溪。有盐井营户,溪水沿注江。” 干井河流出金华山溶洞
①古“九州”之一。《尚书·禹贡》:“淮、海惟扬州。”《周礼·职方》:“东南曰扬州。”《尔雅·释地》:“江南曰扬州。”“淮”指淮河,“海”指东海,“江”指长江。②西汉武帝置,为十三刺史部之一。辖境相当今
即今黑龙江省尚志市。民国熊知白《东北县治纪要》吉林省:“珠河县,俗称乌吉密河,为东省铁道东部线一驿站。民国十二年割延寿县土地一部分,新设县治。最近定名曰珠河县。”1946年改珠河县为尚志县。
清置,属黔西县。即今贵州金沙县东沙土镇。
在今陕西富平县北。唐杜光庭《东西女学洞记》:“长安富平县北定陵后通关乡,入谷二十余里,有二洞,一名东女学,一名西女学。其东女学崖壁悬绝,洞门在崖面,跻攀不及,夜往往闻读书之声;其西女学约山有路,可到洞
亦作翁水。当今广东英德市西北之波罗河。《水经·洭水注》: “洭水东南,左合翁水。水出东北利山湖,湖水广圆五里,洁逾凡水。西南流注于洭,谓之翁水口。” 《舆地纪胜》 卷95英德府: 翁溪 “在浛光县西四
一名全鸠涧水、全节水,即今河南灵宝县西部之鸠水。《汉书·戾太子传》: “太子之亡也,东至湖,臧匿泉鸠里。” 唐颜师古曰: “泉鸠水在今阌乡县东南十五里,见有戾太子冢,冢在涧东也。” 《水经·河水注》:
①指长江入海处。《资治通鉴》: 五代梁贞明五年 (919),吴越王镠攻吴常州,徐温拒之,“陈璋以水军下海门出其后”,即此。②一作鳖子门。系春秋至明代的钱塘江入海口,在今浙江萧山市东北坎山镇与赭山镇之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