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屋>历史百科>地名来历>安定县

安定县

①西汉置,属安定郡。治所在今甘肃泾川县北五里水泉寺村。东汉废。东晋复置,为安定郡治。十六国时,先后为雍州及泾州治。唐至德元年(756)改名保定县。

②西汉置,属交趾郡。治所在今越南南河省南定县西北红河南岸。南朝宋改为定安县。

③南朝宋侨置,属武都郡。治所在今四川绵竹县西北。后废。

④北魏置,属城阳郡。治所在今河南泌阳县南。西魏废。

⑤南朝梁置,为黄川郡治。治所在今河南潢川县西南。梁废。

⑥隋开皇三年(583)置,属定州。治所在今河北辛集市东北旧城镇。《元和志》卷17:“取汉旧名。”开皇十八年(598)改为鹿城县。

⑦唐武德四年(621)置,属鸢州。治所在今越南海兴省快州一带。贞观元年(627)废入朱鸢县。

⑧辽置,属辽州。治所当在今辽宁新民市附近。金废。

⑨金大定七年(1167)改定安县置,为宁州治。治所即今甘肃宁县。蒙古至元七年(1270)省入州。

⑩蒙古宪宗二年(1252)升安定堡置,属延安路。治所即今陕西子长县西北安定镇。明属延安府。民国初属榆林道。1928年直属陕西省。1942年改名子长县。

(11)元至元十二年(1275)改邛水县置,属镇远府。治所在今贵州三穗县西南。二十年(1283)复改邛水县。

(12)明洪武十年(1377)改安定州置,属巩昌府。治所即今甘肃定西县。1913年改为定西县。


(1)古县名。(1)西汉置,治今甘肃省泾川县北、泾河北岸。属安定郡。东汉废。西晋复置。北魏为安定郡治。唐至德元载(756年)改保定县。(2)西汉置,治今越南南定省南定西北红河南岸。属交趾郡。南朝宋改定安县。(3)金大定七年(1167年)以定安县改置,治今甘肃省宁县。属宁州。蒙古至元七年(1270年)废。(4)元至元十二年(1275年)改邛水县置,治今贵州省三穗县西南。属思州宣慰司。二十年复为邛水县。(2)古旧县名。(1)蒙古宪宗二年(1252年)于安定堡置,治今陕西省子长县西北安定镇。属延安路。明、清属延安府。1934年析西部分设赤源县,1935年析东部置秀延县。1936年撤赤源县,地属安定县。1937年并秀延县入安定县。1942年为纪念谢子长烈士改名子长县,移治瓦窑堡。(2)明洪武十年(1377年)降安定州为县,治今甘肃省定西市。属巩昌府。清代因袭。1914年因与陕西省安定县重名,改名定西县。


猜你喜欢

  • 大浊水溪

    即今台湾省宜兰县南、花莲县北和平溪。有南、北二源:北源出南湖北山北,东北流为和平北溪;南源出南湖东峰,为和平南溪,东流折向东北,与和平北溪汇合后称和平溪,东流入太平洋。《清史稿·地理志》 台东州:有“

  • 吴山井

    在今浙江杭州市南吴山。《寰宇记》卷93:“吴山泉在吴山北,寒泉迸溢,清而且甘,汲之不竭。”宋吴自牧《梦粱录》卷11:“吴山北大井曰吴山井,此井系吴越王时有韶国师始开,为钱塘第一井。山脉融液,泉源所钟,

  • 巴雾河

    在今四川巫山县北三十里双龙镇。《明史·邵捷春传》:崇祯十三年(1640),“(罗)汝才、(惠)登相越巴雾河,陷开县”。

  • 均村圩

    即今江西兴国县西均村。1933年中央革命根据地置杨殷县治此。集镇名。在江西省兴国县城西部。均村乡人民政府驻地。人口 2300。清初建圩,因河中盛产沙金,得名金村,谐称今名。产稻、甘薯、油菜籽等。有电力

  • 鸿雁池

    即旋鸿池。在今内蒙古丰镇市东北东、西海子村一带。《魏书·太祖纪二》; 天兴二年 (399)二月,“又穿鸿雁池”。

  • 天镇县

    清雍正三年(1725年)改天成卫、镇虏卫置,属大同府。治所即今山西天镇县。民国初属山西雁门道。1928年直属山西省。1949年改属察哈尔省。1952年复属山西省。在山西省东北部、长城南侧,与河北、内蒙

  • 金马坊

    在今四川成都市旧城内。《资治通鉴》: 五代唐同光三年 (925),后蜀王宗弼 “又责文思殿大学士、礼部尚书、成都尹韩昭佞謏,枭于金马坊门”。即此。在今四川省成都市中。五代唐同光三年(925年),后蜀王

  • 漠州

    元初置,属平滦路。治所在乐亭县 (今河北乐亭县)。寻废。

  • 青萝山

    ①在今浙江浦江县东二十四里。康熙《金华府志》 卷4: “元至正三年,宋濂筑青萝山房,自金华徙家于此,所著有 《青萝山杂言》。” 即此。②一名大青山。在今湖南靖州苗族侗族自治县南二十里。《舆地纪胜》 卷

  • 渴波谷

    在今青海共和县西北。《旧唐书· 萧嵩传》: 开元十六年 (728),“陇右节度使、鄯州都督张志亮引兵至青海西南渴波谷,与吐蕃接战,大破之”。即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