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家桥镇
即今江苏丹徒县东南姚桥镇。清光绪《江苏全省舆图》 丹徒县图: 东南有姚家桥。民国《江苏六十一县志》: 镇江县东有 “姚家桥镇”。
即今江苏丹徒县东南姚桥镇。清光绪《江苏全省舆图》 丹徒县图: 东南有姚家桥。民国《江苏六十一县志》: 镇江县东有 “姚家桥镇”。
在今安徽歙县西十二里棠樾村。为棠樾鲍氏家族旌表本族先贤而建。牌坊共七座,明代两坊,清代五坊。清坊为三门四柱,中有一方形单檐攒尖碑亭,名骢步亭,有清邓石如题写的匾额。明坊为卷草型纹斗脊式,三间四柱三楼。
一名瓷窑峡。在今山西浑源县东南十五里大磁窑镇。《方舆纪要》 卷44浑源州: 磁窑口在 “州南十七里,恒山右协,路通灵丘县,洪武初置巡司”。清置磁窑口关于此。
一名勾兹、皋夷。春秋吴邑。在今安徽芜湖县北四十里咸保乡水阳江畔。《左传》:襄公三年(前570),“楚子重伐吴, 为简之师,克鸠兹,至于衡山”。杜注:“鸠兹,吴邑,在丹阳无湖县东,今皋夷也。”古邑名。春
即许国。西周初封置,在今河南许昌市东。
①西周、春秋初楚国都城,在今湖北秭归县东南。《世本》:“楚鬻熊居丹阳,武王徙郢。”《史记·楚世家》:周成王时,“封熊绎于楚蛮,……居丹阳”。徐广以为“在南郡枝江县(今湖北枝江县东北)。《通典》以为在秭
即今内蒙古达拉特旗西之西柳沟。《清一统志·鄂尔多斯》:西都喇虎河“在左翼后旗西二十五里。源出吴烈泉,东北流入黄河”。
亦作古泥山、古宜山。在今广西三江侗族自治县西五里。《方舆纪要》卷109怀远县“九曲山”条内:“《志》云:县境有古尼山,峰峦环抱,岚气凝聚。”
在今河北秦皇岛市西南北戴河海滨。为海防要地。《方舆纪要》 卷17抚宁县: 金山咀岛 “在县东南四十五里。山如鸟咀,半入于海,今设军戍守”。
在今湖南安化县东南,接宁乡县界。《宋史·蛮夷二·梅山峒蛮》:“于是遂檄谕开梅山,蛮瑶争辟道路,以待得其地。东起宁乡县司徒岭,西抵邵阳白沙砦。”即此。
隋开皇十六年 (596) 置,属韩州。治所即今山西榆社县。《元和志》 卷13: “因县西北榆社故城为名。” 大业二年 (606) 废,义宁二年 (618)复置。唐武德三年 (620) 为榆州治,六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