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屋>历史百科>地名来历>吐蕃

吐蕃

唐、五代、两宋、元及明初对今西藏地方的汉译称,亦是对当时藏族聚居地区的泛称。藏语称西藏地方为“”,或说即《后汉书·西羌传》所称之“发”羌故地。《大唐西域记》卷4等唐初史籍译称“吐(土)蕃 (番)”, 亦作“西蕃(番)”或“蕃(番)”。公元六、七世纪时, 悉补野部落(在今山南穷结)崛起,先后兼并西藏诸族、部,约在公元629年定都逻娑(今拉萨),建成王朝自称为“”,译称吐蕃,极盛时其势力奄有今青、甘、川、滇藏族聚居区及沿喜马拉雅山脉西、南麓诸小邦地区。公元642年吐蕃王朝崩溃灭亡,此后史籍中对青、甘、川藏族地区,以及政权仍沿称吐蕃。入元,在吐蕃故地置乌思(前藏)、藏(后藏)、纳里速(阿里);明沿元制置乌思、藏、俄力思(阿里)。元、明史籍中对各藏族聚居地区,或对当地藏族及其地方政权仍泛称吐蕃,后渐不用。


(蕃bō) 又作土蕃、土番。公元7世纪初至9世纪中叶藏族在青藏高原建立的边疆民族政权名。约在隋时,由雅隆农业部落联盟(在西藏山南地区)发展成为奴隶制政权。在赞普松赞干布时,降服苏毗、羊同等部落,统一青藏高原,建都逻些(今西藏拉萨市),建立官制、军制,厘立法律,创立文字,建立了以赞普为中心的奴隶主贵族统治的集权政权。赞普松赞干布、弃隶缩赞先后与唐文成公主、金城公主和亲,唐蕃通使频繁,经济文化联系至为密切。唐安史之乱,吐蕃乘虚占据陇右、河西,后又据有西域。生产以农牧业为主,有冶炼、毛织等手工业,吸收汉族工艺技术。崇尚佛教。文献有碑铭、文书,及汉梵医术、历算、佛经等藏文译本。9世纪中叶,赞普达磨死,统治集团内部分裂,奴隶、平民起义,吐蕃瓦解。计传位九代,历时218年(一说214年,629—842年或846年)。吐蕃政权崩溃后,宋、元及明初史籍仍沿称青藏高原及当地土著族、部为吐(土)蕃或西蕃(番)。


猜你喜欢

  • 斋堂岛

    即今山东胶南市南琅邪山东南海中斋堂岛,去岸五里。《方舆纪要》 卷35诸城县: “琅邪山东南五里海中有斋堂岛。其上平地可千余亩,多土少石,甚肥饶,产紫竹、黄精、海枣。元时海运漕舟经舶处也。” 《清一统志

  • 椒江

    灵江下游。在今浙江台州市境。灵江东南流接纳永宁江后,称椒江,东经椒江区入台州湾。《清一统志·台州府一》: 灵江 “至亭山会永安江出海门,又名椒江,入海”。

  • 大集山

    在今湖北崇阳县北五里。《方舆纪要》卷76崇阳县:大集山在“县北五里。自通城县龙窖山发脉,历方山、岩头而东至此,诸山崇聚,故县有崇阳之名”。

  • 钓台 (臺)

    ①即今河北南皮县西钓鱼台。《清一统志·天津府二》: 钓鱼台 “在南皮县西十里。相传姜太公钓鱼处”。②在今江苏淮安市北。相传为西汉韩信之钓台。《史记·淮阴侯列传》: “信钓于城下,诸母漂,有一母见信饥,

  • 小濮

    即今山东鄄城县西南临濮集。《方舆纪要》卷34濮州临濮城:“或谓之小濮。蒙古忽必烈南侵,尝驻兵于小濮,即此。”

  • 齐岳山

    在今广东怀集县西北。《方舆纪要》卷108广西梧州府怀集县:齐岳山在“县西百十里。峭拔出于众山之上。上有龙潭,久旱不涸”。又《清一统志·梧州府》:齐岳山,“山腰有铜钟一,铁钟一,刘宋时所铸。山麓出温泉,

  • 永宁堡寨

    在今甘肃岷县东六十里。《明一统志》卷37岷州卫“茶埠峪寨”条下:“自是而东又有冷落山、永宁堡、弄松堡三寨。”

  • 龙床岩

    在今广西隆安县东南二十五里床河注入右江处。《方舆纪要》卷110隆安县:龙床岩“内有石如床,下有龙床潭,深不可测”。

  • 灵光塔

    在今吉林长白朝鲜族自治县北六里塔山南坡。为唐渤海国时代遗物。原是七层楼阁式青砖空心方塔,高约20米。1932年遭雷击,顶部二层震塌。1932年和1984年两次整修。今塔高五层13米。塔身方形。塔围30

  • 织金县

    1914年改平远县置,属贵州贵西道。治所即今贵州织金县。以织金河为名。1923年直属贵州省。在贵州省中部、六冲河之西、三岔河之北。属毕节地区。面积 2868 平方千米。人口92.3万,有汉、苗、彝、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