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干山
①一名冠山。又名羊角山。在今江西余干县城东门外。《寰宇记》卷107饶州余干县:余干山,“《旧经》:其山曲转相向,状如羊角,旧名羊角山,天宝六年敕改为余干山”。《明一统志》卷50饶州府:羊角山“唐改名余干山, 又名冠山。山多奇树怪石,山下旧有亭,相传陆羽尝煮茶于此”。
②在今浙江长兴县西南六里。《寰宇记》卷94长兴县“余甖溪”条引《梁陈故事》云:“梁武时有童谣云:‘天子之居在三余。’武帝于余干、余杭、余姚三处为禳压之法;其时长兴有余干山、余甖水、余鱼里,盖陈高祖吴兴三余人也。”
①一名冠山。又名羊角山。在今江西余干县城东门外。《寰宇记》卷107饶州余干县:余干山,“《旧经》:其山曲转相向,状如羊角,旧名羊角山,天宝六年敕改为余干山”。《明一统志》卷50饶州府:羊角山“唐改名余干山, 又名冠山。山多奇树怪石,山下旧有亭,相传陆羽尝煮茶于此”。
②在今浙江长兴县西南六里。《寰宇记》卷94长兴县“余甖溪”条引《梁陈故事》云:“梁武时有童谣云:‘天子之居在三余。’武帝于余干、余杭、余姚三处为禳压之法;其时长兴有余干山、余甖水、余鱼里,盖陈高祖吴兴三余人也。”
在今河南遂平县西。《方舆纪要》卷50遂平县:天磨山“在查牙山西。高耸如磨”。
①西汉景帝二年(前155)分齐郡置,治所在营陵县(今山东昌乐县东南五十里古城)。辖境相当今山东潍坊、安丘、昌乐、寿光、昌邑等市县地。东汉改为国,移治剧县(今昌乐县西十里)。汉末孔融任北海国相,人称孔北
在今陕西米脂县西。《方舆纪要》卷57米脂县:“宋雍熙二年,李继迁叛,诱杀绥州团练使曹光实,袭据银州,围三族砦。砦将折遇乜附之,乘胜进攻抚宁,是也。”
亦作松岍岭。在今辽宁建平县北、内蒙古老哈河东,沿河南北走向山脉。隋、唐时为奚族与契丹族游牧分界线。《新唐书·地理志》: “营州西北百里曰松陉岭,其西奚,其东契丹。”古山名。即今辽宁省建平县北、内蒙古自
即今河北平乡县南二十二里常河镇。《清一统志·顺德府二》: 常河镇,“明嘉靖二十一年筑堡”。集镇名。在河北省平乡县城南部。属河古庙镇。人口 1150。 常姓依漳河古道建村,故名。产小麦、玉米。有纺织机械
西汉置,属上谷郡。治所在今河北张家口市东南下花园区。东汉废。古县名。西汉置,治今河北省宣化县东南。属上谷郡。东汉初废。
《明史·云南土司一》:“顺宁附境有猛猛、猛撒、猛缅,所谓三猛也。猛猛最强,部落万人。时与二猛为难。”按猛猛在今双江拉祜族佤族布朗族傣族自治县,猛缅在今临沧县,而“猛撒微弱,后折入于耿马”,即今耿马傣族
又名会潭镇、都军铺。唐乾符中筑。在今江西南城县南。又作都军铺、会潭镇。唐乾符年间筑,在今江西省南城县南。
西汉元封二年(前109)置,属益州郡。治所在今云南巍山彝族回族自治县北。《巍山县地名志》:彝语“邪”为喜欢,“龙”即龙,意即龙喜欢的地方。东汉永平十二年(69)属永昌郡。三国蜀建兴三年(225)属云南
亦作三角。即今贵州三都水族自治县。清属独山州,设三脚州同驻此。1913年改设三合县。1941年改设三都县。1957年改设三都水族自治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