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屋>历史百科>地名来历>五台山

五台山

①又名清凉山。在今山西五台县东北隅。主峰北台顶, 海拔3058米。《寰宇记》卷49引《水经注》云:“五台山五峦巍然, 故谓之五台山。”山中有显通寺、塔院寺、菩萨顶、殊像寺、南禅寺、佛光寺等,是我国佛教四大名山之一。

②在今湖北保康县西北。《方舆纪要》卷79保康县:五台山在“县西北五十里。高耸层峙”。

③在今云南罗平县南五里。《方舆纪要》卷114罗平州:五台山“在州南五里”。

④即今陕西耀县东三里药王山。《方舆纪要》卷54耀州:磬玉山“其顶五峰,亦曰五台山”。《清一统志·西安府二》:北五台山“五山并峙,顶如平台,东曰瑞应,南曰起云,西曰昇仙,北曰显化,中曰齐天。山有洞曰太元洞,相传孙思邈隐居处。下有洗药池”。


在山西省东北部。东北—西南走向,长约百余千米。由古老结晶岩构成。主要山体在五台县东北。由五座山峰环抱而成。五峰高耸,峰顶平坦宽阔,如垒土之台,故称五台。五峰之外称台外,五峰之内称台内,台内以台怀镇为中心。五台各有其名,东台望海峰,西台挂月峰,南台锦绣峰,北台叶斗峰,中台翠岩峰。五台之中北台最高,海拔3058米,为华北地区第一高峰,素称“华北屋脊”。山中气候寒冷,每年4月解冻,9月积雪,台顶坚冰累年,盛夏气候凉爽,故又名“清凉山”。山中寺庙林立,青山绿水,风景秀丽。为中国四大佛教名山之一。明《清凉山志》载,东汉永平年间五台山已有寺庙建筑,相传台怀镇西侧山峰,与古印度灵鹫山相似,故将五台山第一座寺庙称作大孚灵鹫寺(今名显通寺)。此后北魏、北齐、隋、唐及至清末,屡经修建,变化甚大。现存台内寺庙三十九座,台外寺庙八座,建筑壮丽,雕刻精美,彩画塑像遍及各寺。五台山在中国佛教史上具有重要地位,隋唐时即已名播诸方。中唐时期五台山图传至日本,后又传到敦煌,绘入敦煌壁画。为全国重点风景名胜区,辟有国家森林公园。

五台山景区示意图


猜你喜欢

  • 青祈渰

    在今江苏无锡市西南二十里。《方舆纪要》卷25常州府无锡县: 青祈渰,“ 《志》 云,梁溪迤逦而南,至城西南二里孤渎口,分二派: 西为大渲,东为小渲,中为平壤,又南二十里至青祈渰合流,昔时渰广二十里,袤

  • 李天木庄

    即今河北沧县东北四十五里李天木回族乡。清乾隆《沧州志》疆域图:东有李天木庄。

  • 半泾

    故址在今江苏太仓市东三里。《方舆纪要》卷24太仓州:半泾在“旧横带城东南,入娄江,北通七鸦浦。元至正十四年,方国珍自刘河突犯,至半泾,董博霄与战,败却之。十七年国珍复来侵,士诚将吕珍大破之于半泾。湖水

  • 楼德镇

    又作娄德镇。即今山东新泰市西楼德镇。民国时有县佐驻此。在山东省新泰市西部。面积91.7平方千米。人口7.3万。镇人民政府驻楼德,人口1万。春秋建村。《左传》称菟裘,《水经注》因之。清同治元年(1862

  • 柘洋特种区

    1938年析霞浦县北部置,属福建省。治所在柘洋 (今福建柘荣县)。1945年改置柘荣县。1938年析霞浦县北部上西区置(县级),治柘洋(今福建柘荣县双城镇)。该地古时多柘树,明、清时曾设柘洋巡检司,故

  • 黄台 (臺)

    在今山东济南市东北,为胶济铁路黄台车站。有津浦铁路支线通此。

  • 星津桥

    唐洛阳城皇城正南洛水上。在今河南洛阳市旧城西南。《旧唐书· 玄宗纪》: 开元二十年(732) 四月,“改造天津桥,毁星津桥”。清徐松 《唐两京城坊考》 卷5洛渠: 洛水 “西自苑内上阳宫之南,流入外郭

  • 即牵。春秋卫邑。在今河南浚县北。《公羊传》作“坚”。古邑名。又作牵。春秋卫邑。在今河南省浚县北。《公羊传》定公十四年(前496年):“公会齐侯、卫侯于坚”,即此。参见“牵”。

  • 武罗乡

    在今广西宾阳县南。旧属永淳县。明置巡司于此。在今广西壮族自治区横县西北。明时设巡检司于此。

  • 黄田岭

    在今福建永安市南。《方舆纪要》 卷97永安县: 黄田岭在 “县南六十里,接漳州府龙岩县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