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屋>历史百科>地名来历>中国

中国

古时“中国”含义不一:(1)指京师。《诗经·大雅·民劳》:“惠此中国,以绥四方。”毛传:“中国,京师也;四方,诸夏也。”《史记·五帝本纪》:“夫而后之中国,践天子位焉。”《集解》:“刘熙曰:‘帝王所都为中,故曰中国。”(2)指华夏族、汉族地区。《诗经·小雅·六月序》:“《小雅》尽废,则四夷交侵, 中国微矣。”《孟子·梁惠王上》说齐宣王曾经“欲辟土地,朝秦楚,莅中国而抚四夷也”。含义与中土、中原、中夏、中华同。(3)南北朝时代,南朝自称“中国”,而称北朝为索虏;北朝亦自称“中国”,而称南朝为岛夷,都是把自己当成华夏的正统或占据中原地区的美称。(4) 19世纪中叶以来,“中国”始专指我国全部领土,不作他用。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实行五族共和,简称“中国”。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仍简称“中国”。


(1)古时“中国”含义不一:或指国都、京师为“中国”。《诗经·大雅·民劳》:“惠此中国,以绥四方。”《毛传》:“中国,京师也。”《史记·五帝本纪》:“夫而后之中国,践天子位焉。”裴骃《集解》:“刘熙曰:帝王所都为中,故曰中国。”或指华夏族、汉族活动及其文化影响所及的地区为中国(以其在四夷之中),与四夷对称。《诗经·小雅·六月序》:“《小雅》尽废,则四夷交侵,中国微矣。”《礼记·中庸》:“是以声名洋溢乎中国,施及蛮貊。”而华夏族、汉族多建都于黄河中游,因称其地为“中国”,与“中原”、“中州”、“中夏”、“中华”含义相同。后来华夏族、汉族活动范围扩大,和夷戎华夏化,黄河下游一带也被称为“中国”。战国时则专指山东诸国为中国。《史记·楚世家》:“秦为大鸟……垂头中国。”《索隐》:“言欲吞山东。”秦汉以后,随着华夏族、汉族统治地区的扩大,在统一时期多指王朝全部疆域。《史记·南越列传》:“高帝已定天下,为中国劳苦,故释(赵)佗弗诛。”分裂时期,多指黄河流域,《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亮说权曰:‘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不如早与之绝。’”《晋书·宣帝纪》:“孟达于是连吴固蜀,潜图中国。”19世纪中叶以来,“中国”始专指我国全部领土,不作他用。(2)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简称。


猜你喜欢

  • 古伐替站

    明初置,在今俄罗斯哈巴罗夫斯克(伯力)东北黑龙江右侧古发潭屯。明《辽东志》卷9:海西东水陆城站有狗站“古伐替站”。后废。

  • 高䂞山

    在今山东安丘市南。 《汉书·地理志》:琅邪郡灵门县有 “高䂞山”。 注: “师古曰: ‘䂞即柘字也。’”《方舆纪要》 卷35谓 “今俗呼为高望山”。

  • 瓠口

    即谷口。在今陕西礼泉县东北五十里泾水出山之口。《史记·河渠书》: 韩 “使水工郑国间说秦,令凿泾水自中山西邸瓠口为渠,并北山东注洛”。《索隐》: “瓠口即谷口。”即“谷口(1)”。

  • 白田山

    在今福建福州市东南。《清一统志·福州府一》 “大象山”条:白田山“在马头江南。晋初郡守严高尝欲迁郡治于此。其地产蕉可为布,有蕉岭、蕉坑、蕉溪”。

  • 胜利县

    1932年1月中央革命根据地由雩都、兴国两县析置,驻上宝排村 (在今江西于都县东北)。为庆祝红军攻克雩都县东北境上宝土围的重大胜利而命名。后迁治银坑 (今江西于都县东北银坑镇)。1935年2月废。旧县

  • 蛟河县

    1939年伪满改额穆县置,属吉林省。治所即今吉林蛟河市。1989年改设蛟河市。旧县名。1939年改额穆县置,治今吉林省蛟河市。1989年撤销,改设蛟河市。

  • 大石湖

    在今江苏江都市北。即古岱石湖。《清一统志·扬州府一》 引《江南通志》:“宋元丰中,知江都县罗适,浚大石湖,改名元丰。”

  • 白莆堰

    在今江苏如皋市东南五十里白蒲镇附近。《宋史·河渠七》:“绍兴初,以金兵蹂践淮南,犹未退师。四年,诏烧毁扬州湾头港口闸、泰州姜堰、通州白莆堰。”

  • 棘阳县

    ①西汉高帝七年 (前200) 封杜得臣为棘阳侯,元朔五年 (前124) 改为县。属南阳郡。治所在今河南南阳县南。《汉书·地理志》 南阳郡棘阳县注: 应劭曰,“在棘水之阳”。故名。西晋属义阳郡。南朝宋属

  • 合兰真沙陀

    即哈阑真沙陀。在今内蒙古东乌珠穆沁北境。一说在今蒙古国东方省东南境。成吉思汗与汪罕大战于此。《圣武亲征录》作合兰只。《史集》第1卷第2分册第166页作合剌阿勒只惕一额列惕。约在今内蒙古自治区东乌珠穆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