鼓钟于宫,声闻于外
鼓:敲击。宫:室。 在屋里敲钟,声音传到屋外。 比喻内部有所作为,风声总会外传。语出《诗.小雅.白华》:“鼓钟于宫,声闻于外。”《阅微草堂笔记.滦阳续录四》:“次日,族党密议,谓涉讼两败,徒玷门风,乃阴为调停,其难乃平。然已鼓钟于宫,声闻于外矣。”清.李伯元《南亭笔记》卷九:“某尚书喜渔色,有襁褓子,其乳媪饶于姿首,尚书百计与之私。鼓钟于宫,声闻于外。”也单引〔声闻于外〕。表示声名外传。宋.田锡《太平颂并序》:“既而声闻于外,下臣得之于道途,不觉抃蹈。”
鼓:敲击。宫:室。 在屋里敲钟,声音传到屋外。 比喻内部有所作为,风声总会外传。语出《诗.小雅.白华》:“鼓钟于宫,声闻于外。”《阅微草堂笔记.滦阳续录四》:“次日,族党密议,谓涉讼两败,徒玷门风,乃阴为调停,其难乃平。然已鼓钟于宫,声闻于外矣。”清.李伯元《南亭笔记》卷九:“某尚书喜渔色,有襁褓子,其乳媪饶于姿首,尚书百计与之私。鼓钟于宫,声闻于外。”也单引〔声闻于外〕。表示声名外传。宋.田锡《太平颂并序》:“既而声闻于外,下臣得之于道途,不觉抃蹈。”
《宋书.隐逸传.陶潜传》:“颜延之为刘柳后军功曹,在寻阳,与潜情款。后为始安郡,经过,日日造潜,每往必酣饮致醉。临去,留二万钱与潜,潜悉送酒家,稍就取酒。”南朝宋文士颜延之与隐士陶潜友好,常相聚欢饮。
举:举动。 国君的一举一动,必定要书于史策。 旧时常用以告诫国君举措不可不慎。语出《左传.庄公二十三年》:“君举必书。书而不法,后嗣何观?”《汉书.艺文志》:“古之王者,世有史官,君举必书,所以慎
《老子.偃武》(第三一):“夫佳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君子居则贵左,用兵则贵右。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老子认为战争是不祥的,有道德的人不接近它,不用它,除非不得
同“揽辔澄清”。宋 向子?《南歌子》词:“喜揽澄清辔,能同载酒船。相逢忽谩别经年。”
同“楚狂歌凤”。清顾炎武《谒夷齐庙》诗:“楚狂歌凤衰,荷篑讥击磬。”
同“风木之悲”。唐道宣《续高僧传.译经二》:“临朝端默,过隙之思弥轸;垂拱岩廊,风树之悲逾切。”见“风树之感”。《续传灯录二·释宝唱》:“临朝端默,过隙之思弥轸;垂拱岩廊,~愈切。”【词语风树之悲】
宋陆游的读书室。陆游《书巢记》:“陆子既老且病,犹不置读书,名其室曰‘书巢’。”
同“平康”。宋柳永《凤归云》词:“恋帝里,金谷园林,平康巷陌,触处繁华。”
同“文鹢”。南朝 陈 陈正见《泛舟横大江》诗:“波舟画鹢涌,帆上锦花飞。”【词语画鹢】 汉语大词典:画鹢
《淮南子.齐俗训》:“今夫王乔、赤诵子,吹呕呼吸,吐故内新,遗形去智,抱素反真,以游玄眇,上通云天。”(按,赤诵子即赤松子)旧题汉.刘向《列仙传.赤松子》:“赤松子者,神农时雨师也。服水玉以教神农,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