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屋>历史百科>历史典故>问津

问津

津,渡口。问津,原指询问渡口。后用为探求途径或尝试的意思。孔子周游列国时,有一次看到长沮和桀溺两个人一起耕田,便让子路去打听渡口。长沮问子路,那个坐在车上手里执着马缰绳的人是谁?子路说,是孔丘。长沮又问,就是鲁国的那个孔丘吗?子路答道,正是。长沮便说,他既然被称为圣人,当然知道渡口在哪里,还问什么呢?

【出典】:

论语·微子》:“长沮、桀溺耦而耕,孔子过之,使子路问津焉。长沮曰:‘夫执舆者为谁?’子路曰:‘为孔丘。’曰:‘是鲁孔丘与?’曰:‘是也。’曰:‘是知津矣。’”

【例句】:

东晋·陶渊明《桃花源记》:“后遂无问津者。”


“津”,渡口。“问津”原指询问渡口,后指 “询问”、 “打听”,如 “无人问津”即言 “无人过问”、“无人打听”。

问津”此义从何而来呢?

晋代陶渊明曾写过一篇 《桃花源记》,里面记述了这样一件事:武陵郡一位渔人乘船在河上打鱼,夹岸桃花盛开,景色分外迷人,他让自己的船顺流而下,忽然发现桃林尽头有座山,山有个洞,洞中有光,他便进去了。洞越来越大,走到尽头豁然开朗起来,里面竟然是另一个世界。那里的人因避秦乱而逃到这里,从此与世隔绝,“不知有汉,无论魏晋”,过着无忧无虑、怡然自乐的生活。他们嘱咐渔人说,这里的事 “不足为外人道也”。

渔人受到了热情的款待,返回时沿路做了标记,以便日后再来寻访。到了武陵郡后,渔人立即将此事报告给了太守,太守让渔人做向导,派人去寻找那个地方,结果标记都不见了,那山洞怎么也找不到了。

那山洞里面的世界,人们说是 “世外桃源”。

后来,有个南阳高士刘子骥听说此事后, “欣然前往”,但最终还是没有找到。不久,他就病故了,“后遂无问津者”。

此后,“问津”一语便被广泛运用开来。

问津”一语最早见于 《论语·微子》: “使子路问津焉。”但表示 “询问”、“过问”、“打听”等义并被广泛使用,则缘于 《桃花源记》。


【词语问津】   汉语词典:问津

猜你喜欢

  • 平生几两屩

    同“平生几两屐”。屩,草鞋。宋刘子翚《寄魏元履》诗:“平生几两屩,踏破牛斗墟。”

  • 秦火

    源见“焚书坑儒”。指秦始皇焚书事。也泛指统治者焚毁书籍的文化专制手段。唐孟郊《秋怀》诗之十五:“秦火不爇舌,秦火空爇文。”瞿秋白《赤都心史》三五:“心与智不调,请寻一桃源,避此秦火。”【词语秦火】  

  • 弃?人

    同“弃?生”。唐窦群《经潼关赠宇文十》诗:“方同白衣见,不是弃?人。”

  • 珥金拖紫

    珥:插。拖:下垂。汉侍中、中常侍之冠插貂尾,加金珰,附蝉以为饰。紫:紫绶,汉时公卿所佩。指官位显赫。《梁书.明山宾传》:“明祭酒虽出抚大藩,拥旄推毂,珥金拖紫,而恒事屡空。”见“纡青拖紫”。《梁书·明

  • 开到荼䕷花事了

    荼䕷:植物名。亦作“酴醾”。落叶灌木。初夏时开白花,可供观赏。 待到荼䕷开花时,百花凋谢,春色已阑了。语出宋.王淇《春暮游小园》:“一从梅粉褪残妆,涂抹新红上海棠。开到荼䕷花事了,丝丝天棘出莓墙。”

  • 庐山面目

    宋苏轼《题西林壁》诗:“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后因以“庐山面目”喻事物的真相或本来面目。清 奚又溥《〈徐霞客游记〉序》:“〔李翁〕痛遗文残缺,访得于义兴之故

  • 马安四至

    《汉书.汲黯传》:“汲黯姊子司马安亦少与黯为太子洗马。安文深巧善宦,四至九卿,以河南太守卒。”汉汲黯的外甥司马安,年轻时和汲黯都担任过太子洗马。司马安很善于官场交际,因此官运亨通,四至九卿。后因用为宦

  • 商家霖

    源见“傅说霖”。称美宰辅大臣。元贡师泰《题伊尹耕莘图》诗:“乾坤阖辟系出处,幡然起作商家霖。”

  • 吹笙骑鹄

    同“吹笙跨鹤”。宋刘克庄《贺新郎.题薄涧寺》词:“风露驱炎毒,记仙翁飘然谪堕,吹笙骑鹄。”

  • 蓼莪之感

    同“蓼莪废讲”。宋苏轼《谢生日诗启》:“《蓼莪》之感,迨衰老而不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