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屋>历史百科>历史典故>金华牧羊

金华牧羊

源见“叱石为羊”。谓入山学道或得道成仙。宋陈师道《徐仙书》诗之三:“金华牧羊小家子,西真攘桃何代儿?”


【典源】 晋·葛洪《神仙传·皇初平》:“皇初平者,丹溪人也。年十五,家使牧羊。有道士见其良谨,便将至金华山石室中,四十余年,不复念家。其兄初起,行山寻索初平,历年不得。后见市中有一道士,初超召问之曰:‘吾有弟名初平,因令牧羊,失之四十余年,莫知死生所在,愿道君为占之。’道士曰:‘金华山中有一牧羊儿,姓皇,字初平,是卿弟非疑。’初起闻之,即随道士去,求弟遂得,相见悲喜,语毕,问初平羊何在,曰:‘近在山东耳。’初起往视之,不见,但见白石而还。谓初平曰:‘山东无羊也。’初平曰:‘羊在耳,兄但自不见之。’初平与初起俱往看之,初平乃叱曰:‘羊起!’于是白石皆变为羊数万头。”

【今译】 仙人皇 (一作黄) 初平,十五岁在家中牧羊时,被道人领至金华山石室中修道。四十余年后,其兄初起去山中寻他,多年找寻不到,后遇到一道士告诉他初平在金华山中牧羊,初起即去找到初平,相见悲喜交集。兄问初平羊在哪,初平说:“就在山东边。”初起去看,没有羊,只见白石,回来对初平说:“山东没有羊。”初平说:“羊在那,兄长看不见罢了。”二人同去看,初平喝道:“羊起来!”只见遍山的白石马上变成几万头羊。

【释义】 后以此典指隐居山中修道,仙道变化之事; 或用以形容山间群石。

【典形】 鞭石仙人、初平期、初平羊、金华牧羊、金华仙伯、乱石似羊、牧羊金华、驱羊动石、童子驱石、问羊、寻初平、问羊到金华、初平群羊、寻羊问初平、石如群羊、慕初平、牧羊儿、金华牧羊儿。

【示例】

〔鞭石仙人〕 元·萨都拉《三衢马太守索题烂柯山》:“烂柯仙子何年去,鞭石仙人此地过。”

〔初平期〕 宋·陆游《月夕》:“更欲小徙倚,恐失初平期。”

〔初平羊〕 明·高启《煮石山房为金华叶山人赋》:“金华之石犹可食,元是旧牧初平羊。”

〔金华牧羊〕 宋·陈师道《徐仙书》之三:“金华牧羊小家子,西真攘桃何代儿。”

〔乱石似羊〕 清·黄景仁《柏井驿》:“乱石似羊空卧草,片云如鹤不栖松。”

〔牧羊金华〕 宋·黄庭坚《戏答俞清老》:“牧羊金华山,早通玉帝籍。”

〔驱羊动石〕 唐·王勃 《出境游山》:“驱羊先动石,走兔欲投巾。”

〔童子驱石〕 唐· 李端 《游终南山》:“童子闲驱石,樵夫乐看棋。”

〔问羊〕 宋·苏轼《次秦少游韵赠姚安世》:“问羊独怪初平在,牧豕应同德曜看。”

〔寻初平〕 宋·苏轼《游罗浮山》:“还须略报老同叔, 赢粮万里寻初平。”


猜你喜欢

  • 八字墙

    源见“郑牛识字”。指郑玄家牛触有八字的墙。形容家风儒雅,主人学识渊博。清 丘逢甲《戏叠前韵柬同集诸君》诗之一:“却教人忆泥中婢,八字墙高似郑乡。”

  • 胠箧儿

    源见“胠箧”。指小偷。丘复《迁居之夕被窃有作》诗:“何来胠箧儿,眈眈实虎视。”【词语胠箧儿】   汉语大词典:胠箧儿

  • 不饰边幅

    见“不修边幅”。唐·权德舆《送张校书归湖南序》:“逮今七年,方再会于钟陵,交欢欢甚,言理理旨,其容温然,而~。”

  • 豕亥鱼鲁

    同“鲁鱼亥豕”。宋宋咸《注〈孔丛子〉序》:“然士大夫号藏书者,所得本皆豕亥鱼鲁,不堪其读。”并列 传写或刊印书籍里的错别字。语本《吕氏春秋·察传》的“己亥”误作“三豕”;晋·葛洪《抱朴子·遐览》书字人

  • 千金牍背

    源见“牍背千金”。指冤狱。清赵翼《友人以家难系狱论罪悼之》诗之二:“三木囊头犹觅句,千金牍背岂成书?”

  • 战无不胜

    同“战无不胜,攻无不取”。《隋书.杨素传》:“将士股栗,有必死之心,由是战无不胜,称为名将。”述补 形容十分强大,百战百胜。也比喻办任何事情都能成功。语出《战国策·齐策二》:“战无不胜,而不知止者,身

  • 万马齐喑

    宋.苏轼《三马图赞引》:“时(宋元祐初)西域贡马,首高八尺,龙颅而凤膺,虎脊而豹章,出东华门,入天驷监,振鬣长鸣,万马齐暗。父老纵观,以为未始见也。”相传宋时,西域进贡中有一奇马,生长很雄伟,体高大,

  • 以约失之者鲜矣

    约:约束。一说,俭约。鲜( ㄒㄧㄢˇ xiǎn ):少。 因能自我约束而犯过失的事极少。一说,因能力行俭约而犯过失的事极少。语出《论语.里仁》:“子曰:以约失之者鲜矣。”《后汉书.虞延传》:“延谏

  • 三宿桑阴

    同“三宿桑下”。清 王锡振《玉蝴蝶.将移永光寺街屋》词:“三宿桑阴,弹指十载京华。”

  • 沉舟破釜

    同“破釜沉舟”。明朱鼎《玉镜台记.燃犀》:“啮雪餐风,沉舟破釜,敢辞金革苦。”见“破釜沉舟”。明·朱鼎《玉镜台记·燃犀》:“啮雪餐风,~,敢辞金革苦。”【词语沉舟破釜】  成语:沉舟破釜汉语大词典: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