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屋>历史百科>历史典故>逆鳞

逆鳞

韩非子.说难》:“夫龙之为虫也,柔可狎(柔狎即驯熟的意思;柔,《史记》作扰,驯;狎,习)而骑也。然其喉下有逆鳞径尺,若人有婴(同撄,逆触)之者,则必杀人。人主亦有逆鳞,说者能无婴人主之逆鳞,则几矣(几,表示数量少,指能做到谏说君王而不触犯的人是很少的。一说,几,近,谓近于善谏,较牵强)。”

古人以龙为人君的象征,韩非以龙之逆鳞不可撄为喻,说明要劝谏君主而不忤其意犯其威是很难做到的,因此触逆鳞也就是非常危险的事。故后以忤逆皇帝之旨,触犯人主之威,叫做“婴逆鳞”。

宋苏轼《谢中书舍人启》:“出而从仕,有狂狷婴鳞之愚。”

陈徐陵《徐孝穆全集》卷二“在北齐与杨仆射书”:“情礼(或作理)之诉,将同逆鳞;忠孝之言,皆应齚舌(《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如此,上必多君有让,不废君。魏其必内愧,杜门齚舌自杀。”又《英雄记》:曹操自齚其舌流血,以失言戒后世。)。”


【典源】《韩非子·说难》:“夫龙之为虫也,柔可狎而骑也,然其喉下有逆鳞径尺,若人有婴之者则必杀人。人主亦有逆鳞,说者能无婴人主之逆鳞则几矣。”

【今译】 龙这种动物,可以通过驯熟接近来骑它,但它的喉下有逆鳞一尺长,如果人触犯逆鳞它就会杀人。君主也有逆鳞,游说之士如果能不触犯君主的逆鳞就可以成功了。

【释义】 后以此典形容触犯君主而致其发怒。

【典形】 触龙鳞、犯鳞、犯龙鳞、鳞批、逆鳞、批鳞。

【示例】

〔触龙鳞〕 唐·白居易《赠江州李十使君员外》:“仰头惊凤阙,下口触龙鳞。”

〔犯鳞〕 唐·杜牧《梁秀才以早春施次大梁》:“处困羞摇尾,怀忠壮犯鳞。”〔犯龙鳞〕 唐·李白 《猛虎行》:“有策不敢犯龙鳞,窜身南国避胡尘。”

〔鳞批〕 清·杨潮观《魏征破笏再朝天》:“良言偏逆耳,老成人去,谁与鳞批。”

〔逆鳞〕 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论说》:“虽批逆鳞,而功成计合,此上书之善说也。”

〔批鳞〕 清·邵长蘅《题冀渭公所藏梅花诗卷》:“溅血九原仍化碧,批鳞一疏独流丹。”


【词语逆鳞】   汉语词典:逆鳞

猜你喜欢

  • 瓠落无用

    源见“魏王瓠”。谓大而无用或谓人才不得其用。金刘从益《三弟手植瓢材且有诗予亦戏作》:“早知瓠落终无用,只合江湖养不才。”

  • 品头题足

    本指无聊地指点评论女子的姿色。《聊斋志异.阿宝》:“遥见有女子憩树下,恶少年环如墙堵。……女起,遽去,众情颠倒,品头题足,纷纷若狂。”后多作“评头论足”,转而指对人或事的故意挑剔。见“评头品足”。《聊

  • 皇天无亲,惟德是辅

    老天爷对人无所偏袒,专门辅助有德之人。 旧时歌颂天道正直无私。语出《左传.僖公五年》:“臣闻之,鬼神非人实亲,惟德是依。故《周书》曰:‘皇天无亲,惟德是辅。’”杨伯峻注:“此《逸书》文,伪古文採入《

  • 逸书

    源见“伏生藏壁”。散逸的经书。特指《尚书》。宋苏轼《和致仕张郎中春昼》诗:“跪履数从圯下老,逸书闲问济南生。”【词语逸书】   汉语大词典:逸书

  • 华表鹤归

    同“华表归”。清魏源《潼关行示杨广文》诗:“华表鹤归城郭横,战场吊古云冥冥。”

  • 丁蔡

    指丁谓、蔡襄。宋代苏轼《荔枝叹》诗:“君不见武夷溪边粟粒芽,前丁后蔡相笼加。”自注:“大小龙茶,始于丁晋公而成于君谟。”大小龙茶:即福建建州出产的龙团茶,作圆饼状,上印龙纹,有大龙团、小龙团之别。前丁

  • 挂席为门

    源见“长者辙”。指隐士简陋的居处。唐杨炯《寻杨隐居诗》序:“诛茅作室,挂席为门。”兼语 形容家很贫穷或居宿处十分简陋。有时指隐士居处。典出汉初丞相陈平,好读书,在未进仕途前,家里很穷,用破席挂着当门扇

  • 灰身粉骨

    犹“粉身碎骨”。唐.王勃《上百里昌言疏》:“诚宜灰身粉骨以谢君父,复何面目以谈天下之事哉!”见“粉身碎骨”。唐·王勃《上百里昌言书》:“诚宜~以谢君父,复何面目以谈天下之事哉!”【词语灰身粉骨】  成

  • 金谷魂消

    同“金谷香销”。元 徐再思《一半儿.落花》曲:“河阳香散唤提壶,金谷魂消啼鹧鸪。”

  • 寿国

    延长国家寿命。《吕氏春秋.求人》:“虞用宫之奇,吴用伍子胥之言,此二国者,虽至于今存可也,则是国可寿也。有能益人之寿者,则人莫不愿之,今寿国有道,而君人者而不求,过矣!”【词语寿国】   汉语大词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