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屋>历史百科>历史典故>连篇累牍

连篇累牍

篇、牍:为古代书写文字的竹片或木片。累:形容重迭、堆积。比喻文章冗长。亦作“连章累牍”、“连篇累幅”。出自隋李谔的文章。李谔,字士恢,赵郡(今河北赵县)人。自幼好学,善文章。北齐时曾任中书舍人。北周平齐后,被任命为天官都上士。隋文帝时为比部、考功二曹侍郎,后又为治书侍御史。曾上书批评当时轻薄、冗长的文风,说其是“长篇大论无非是月、露的形状,堆满案头和箱中的都是描写风、云的文章。”后以年老,出拜通州刺史。

【出典】:

隋书》卷66《李谔传》1544页:“魏之三祖,更尚文词,忽君人之大道,好雕虫之小艺。下之从上,有同影响,竞骋文华,遂成风俗。江左齐、梁,其弊弥甚,贵贱贤愚,唯务吟咏。遂复遗理存异,寻虚逐微,竞一韵之奇,争一字之巧。连篇累牍,不出月露之形,积案盈箱,唯是风云之状。世俗以此相高,朝廷据兹擢士。”

【例句】:

宋·严羽《沧浪诗话·诗法》:“学诗有三节,其初不识好恶,连篇累牍,肆笔而成。” 明·汤显祖《还魂记·怅眺》:“则俺连篇累牍无人见!” 清·吴敬梓《儒林外史》第五十回:“祁太守道:本府亲自看过,连篇累牍,后面还有你的姓名图书……你还能赖么?”


并列 一篇接着一篇,一简叠着一简。形容文章篇幅冗长,文辞啰嗦。马南邨《燕山夜话》:“骗子的故事在历代的笔记中~,随手可得。”△贬义。用于形容文章。→长篇大论 洋洋洒洒 长篇累牍↔言简意赅 短小精悍 要言不烦 简截了当 简明扼要 三言两语 片言只字。也作“累牍连篇”、“连编累牍”、“连篇累册”、“连篇累幅”、“连篇累帧”、“连篇累帙”、“连章累牍”、“连帙累牍”、“联篇累牍”。


解释牍:古代写字用的竹简和木板。形容篇幅多,文辞长。

出处唐·魏征《隋书·李谔传》:“连篇累牍,不出月露之形;积案盈箱,唯是风云之状。”

李谔,字士恢,隋唐时代人。李谔从小就爱好学习,长大后通晓辞章,擅长写文章。他看到当时的文人行为举止轻薄,写文章时沿袭了六朝以来绮靡的文风,就给皇帝上书说:“曹魏三代,崇尚辞章,不重视风俗教化,爱好雕虫小技,臣下仿效君上,如影随形,竞相施展文章辞藻,以至于成为一种不好的风气。到了南北朝时期的齐、梁时代,这种弊病更加盛行,无论贵贱贤愚,都一心追求吟咏辞赋。于是又丢开义理,标榜新奇,追寻虚无缥缈、细枝末节。堆满案头、装满书箱的长篇大论,无非都写些风花雪月、愁云残露。世俗以此相互攀比,朝廷据此提拔士人,所以文笔一天比一天繁杂,政事一天比一天混乱,这实在是离弃了圣道,以作无用之文为有用,是在损毁根本、追求末流。”

皇帝把李谔的奏章颁告天下,得到四海之内的响应,大大革除了那些弊端。李谔也得到了刚正忠直的声誉。

近义长篇大论

反义言简意赅

例句

新闻传媒对那场球赛连篇累牍地进行报道,使他很快成了举世瞩目的体育明星。


【词语连篇累牍】  成语:连篇累牍汉语词典:连篇累牍

猜你喜欢

  • 不吃烟火食

    亦作“不食人间烟火”。烟火食:熟食,世俗食物。道家以为神仙是不吃烟火烧煮的食物的,因以喻人有道气或仙气。或比喻与世俗不同,有高尚情操和良好的精神状态。旧时用以称赞诗文立意高超,言词清丽,不同凡俗。赵自

  • 指可掬

    参见:掬指

  • 黄金铸范蠡

    《国语.越语下》:“王命工以良金写范蠡之状而朝礼之,浃日而令大夫朝之,环会稽三百里者以为范蠡地,曰:‘后世子孙,有敢侵蠡之地者,便无终没于越国,皇天后土,四乡地主正之。’”相传范蠡遁隐后,变易姓名,适

  • 温家玉镜

    同“温家镜”。明梅鼎祚《玉合记.参成》:“好个玉合儿!温家玉镜,是结姻的故事,你说他怎的?”

  • 危急存亡之秋

    指在形势危急、存亡难料的关键时刻。语出三国.蜀.诸葛亮《前出师表》:“今天下三分,益州疲敝,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金.元好问《外家别业上梁文》:“遗山道人,蟫蠹书痴,鸡虫禄簿,仕于危急存亡之秋。”《宋

  • 陈师鞠旅

    陈师:陈列军队。鞠旅:对军队讲话。鞠,告。 指集合军队,进行战斗动员。语出《诗.小雅.采芑》:“方叔率止,钲人伐鼓,陈师鞠旅”。郑玄笺:“此言将战之日,陈列其师旅,誓告之也。”汉.张衡《东京赋》:“

  • 金鱼袋

    《新唐书.车服志》载:唐制,三品以上官员佩带金鱼袋,金饰鱼形,用以盛放标志品级、身份的金鱼符。后因以“金鱼袋”喻指高官显爵。元郑光祖《㑇梅香》四折:“是俺那老夫人使的计策,把好事冲天,教你挣䦷一个金鱼

  • 辛毗引裾

    源见“牵裾”。指三国 魏直臣辛毗敢于强谏君王事。唐李瀚《蒙求》:“樊哙排闼,辛毗引裾。”【典源】《三国志·魏书·辛毗传》:“帝欲徙冀州士家十万户实河南。时连蝗民饥,群司以为不可,而帝意甚盛。毗与朝臣俱

  • 曳裾王门

    曳(yè叶):拖。裾(jū居):外衣的大襟。“曳裾”就是长襟拖地。“曳裾王门”描绘了出入王侯之门的形象,齐(治今山东临淄)人邹阳,善文辩。初从吴王刘濞(bì必),写有《上吴王书》,劝刘濞不要起兵叛汉。

  • 凤台吹箫女

    源见“乘鸾”。泛指仙女。清 丘逢甲《游罗浮》诗之十:“凤台吹箫女,亦引长庚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