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屋>历史百科>历史典故>诲淫诲盗

诲淫诲盗

亦作“诲盗诲淫”。原指咎由自取。背负财物的人,身份低贱,乘坐车辆,与身份不相称,就会招来强盗的抢劫了。粗心大意,不保管好财物,等于教唆偷盗。一个女人,打扮的过于妖艳,是教唆淫乱。后世用以泛指引诱人犯盗窃奸淫作恶。

【出典】:

《易·系辞上》:“子曰:作《易》者其知盗乎?《易》曰:‘负且乘致寇至。’负也者,小人之事也;乘也者,君子之器也;小人而乘君子之器,盗思夺之矣!上慢下暴,盗思伐之矣!慢藏诲盗,冶容诲淫,《易》曰:‘负且乘,致寇至,’盗之招也。”

【例句】:

近代·朱自清《论雅俗共赏》:“‘诲淫’、‘诲盗’,只是代表统治者的利益的说话。”


并列 原来是祸由自招的意思。后来用以表示教唆、引诱人家干淫秽、偷盗的事情。语本《易经·系辞上》:“慢藏诲盗,冶容诲淫。”孔颖达疏:“若慢藏财物,守掌不谨,则教诲于盗者,使来取此物。女子妖冶其容,身不精悫,是教诲淫者,使来淫己也。”爱新觉罗·溥仪《我的前半生》9章:“文化方面是腐败的,电影也是~的多。”△贬义。用于形容不良教唆。→诲奸导淫。也作“诲盗诲淫”。


诲淫诲盗”指引诱别人去干淫邪偷盗之事。亦作 “诲盗诲淫”。

《易·系辞上》: “慢藏诲盗,冶容诲淫。”疏: “若慢藏财物,守掌不谨,则教诲于盗者,使来取此物。女子妖冶其容,身不精悫( què,谨慎) 是教诲淫者,使来淫己也。”意思很明白: 自己保管财物不慎,无异诱人来偷; 女子打扮过分妖冶艳丽,无异诱人来狎玩调戏。“诲”,教诲,此为 “教”,引申 “诱”。

诲淫诲盗”原意为祸由自招,同现在的常用义不同,为什么其原意为自招其祸呢?

“诲”通 “悔”。《管子·大匡》: “管仲曰: ‘吾君惕,其智多诲。’”戴望校正引王引之曰: “诲与悔同……管仲言吾君之为人惕,及自知其过,则必多悔,悔则必能自反。”( “其智多诲”, “智”同“知”,“诲”通 “悔”。)

因此,“诲淫诲盗”犹言 “悔淫悔盗”。后悔淫盗之事,说明淫盗之事乃自己造成。淫盗必有祸,所以 “诲淫诲盗”本指祸由自招之义。然此义今已废而不用,而用其字面所示意义。


【词语诲淫诲盗】  成语:诲淫诲盗汉语词典:诲淫诲盗

猜你喜欢

  • 纷争蜗角

    源见“蛮触交争”。比喻为小事而争斗。元白朴《夺锦标》词:“尽纷争蜗角,算都输、林泉闲适。”

  • 梦叶熊罴

    同“梦协熊罴”。明沈受先《三元记.抵墓》:“料想天地无私,神目如掣电。梦叶熊罴在目前,天赐佳儿贵怎言?”【词语梦叶熊罴】   汉语大词典:梦叶熊罴

  • 龙虎榜

    泛指科举考试中之进士榜。见唐欧阳詹之事迹。欧阳詹,字行周,泉州晋江(今福建泉州)人。唐德宗贞元年间与韩愈、李观、李绛、崔群、王涯、冯宿、庾承宣等知名人士同登进士榜,时称“龙虎榜”。【出典】:《新唐书》

  • 岘首沉碑

    源见“杜预沉碑”。指以功勋垂名后世。清查慎行《羊流店》诗:“岘首沉碑事渺茫,空传有泪堕襄阳。”

  • 义里

    参见:拔藩

  • 杞天崩

    源见“杞人忧天”。喻指不可能发生的可怕之事。唐杜甫《寄刘峡州伯华使君》诗:“但求椿寿永,莫虑杞天崩。”亦喻指帝王去世。清顾炎武《大行皇帝哀诗》:“已占伊水竭,真遘杞天崩。”

  • 凫飞

    源见“王乔凫舄”。指县令上任或离去。宋刘克庄《送薛明府》诗:“只恐凫飞后,民间事事新。”【词语凫飞】   汉语大词典:凫飞

  • 隐锻炉

    源见“嵇康锻”。指名士隐居不仕。唐杜甫《过南岳入洞庭湖》诗:“圣朝光御极,残孽驻艰虞。才淑随厮养,名贤隐锻炉。”

  • 衢室之问与明台之议

    《管子.桓公问》:“黄帝立明台之议者(明台,传说中黄帝听政之所),上观于贤也;尧有衢室之问,下听于人也。”明台,是传说中黄帝听政之所,主要是征求贤达者的意见。衢室,原指修筑于通衢大道旁之室,为了便于倾

  • 察颜观色

    原是指孔子提出的士人与人交往时应注意的事项,后则泛指对权势者曲意逢迎。孔子的学生子张问孔子读书人怎样做才可以称之为达。孔子反问道,你说的达是什么意思?子张说,是指出外作官或在家隐居都要有个好名声。孔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