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屋>历史百科>历史典故>结草衔环

结草衔环

源见“结草以报”、“黄雀报”。谓感恩图报。元李行道《灰阑记》一折:“多谢大娘子,小人结草衔环,此恩必当重报。”


并列 比喻感恩报德,终生不忘。语本《左传·宣公十五年》晋国大夫魏颗将父之遗妾改嫁,妇人之父结草绳绊敌,助魏颗擒敌而报答对他女儿的不死之恩。《后汉书·杨震传》“父宝”李贤注引《续齐谐记》:“杨宝幼时救一只黄雀,夜有黄衣童子以白环四枚与宝,并说当使子孙有如此环珍贵,后宝子孙果然都显贵起来。”《老残游记》14回:“俺田家祖上一百世的祖宗,做鬼都感激二位爷的恩典,~,一定会报答你二位的!”△褒义。多用于感恩图报方面。→感恩戴德 知恩报恩 感恩图报 报本反始 恩恩相报↔恩将仇报 忘恩负义 以怨报恩。也作“衔环结草”。


解释结草:编结草绳。衔环:衔来玉环。二者都源于感恩报德的故事,后来就用“结草衔环”表示感激对方的恩德而设法加以回报。

出处左传·宣公十五年》:“及辅氏之役,颗见老人,结草以亢杜回,杜回踬而颠,故获之。”《后汉书·杨震传》注引《续齐谐记》:“其夜有黄衣童子向宝再拜曰:‘我西王母使者,君仁爱救拯,实感成济。’以白环四枚与宝:‘令君子孙洁白,位登三事,当如此环矣。’”

春秋时代,魏武子有一个爱妾,没有生育过儿子。魏武子得病的时候,对已经作了晋国大夫的一个儿子魏颗说:“我要是死了,就让我这个爱妾改嫁。”过了一段时间,魏武子病得很厉害,又说:“等我死了,让这个爱妾陪葬。”魏武子死了以后,魏颗就让这个小妾改嫁了,并说:“得病严重的时候头脑就会昏乱,我按照父亲他头脑清醒时的嘱托办事。”后来,魏颗领兵与秦国作战。战斗中,魏颗看见有个老头在用编结的草绳绊秦国的将领杜回。杜回被绊倒,魏颗因此俘获了他。晚上,魏颗梦见了这个老头,他说:“我就是您让改嫁的那个女子的父亲。您遵从您父亲清醒时候的吩咐,没有让我女儿殉葬,我因此报答您的恩情。”

东汉杨震的父亲杨宝九岁时到华阴山北,看到一只黄雀被猫头鹰扑击,掉到树下,又被蚂蚁团团包围。杨宝把它拿回家,放在小箱子里,给它喂食黄花。过了一百多天,黄雀的羽毛长好,就飞走了。当天晚上,有个身穿黄衣的小孩来拜谢杨宝说:“我是西王母的使者,您心地仁爱,乐于助人,我们非常感谢您的救济。”给了杨宝四个白色的玉环,又说:“希望您的子孙品行洁白,以后能位列三公,就像玉环一样。”杨震后来成为汉安帝的司徒、太尉,他为官恪尽职守,秉公办事,勤政廉洁,不谋私利,最终青史留名,流芳百世。


【词语结草衔环】  成语:结草衔环汉语词典:结草衔环

猜你喜欢

  • 箱牛

    《诗.小雅.大东》:“睆彼牵牛,不以服箱。”后因以“箱牛”指牵牛星。元刘祁《归潜志》卷二:“其《七夕》云:箱牛回驭锦机间,天上悲欢亦梦间。”【词语箱牛】   汉语大词典:箱牛

  • 不讳之路

    《后汉书.安帝纪》:“闲令公卿郡国举贤良方正,远求博选,开不讳之路,冀得至谋,以鉴不逮。而所对皆循尚浮言,无卓尔异闻。”不讳之路,指直言敢谏无所避讳之路。《旧唐书.颜真卿传》:“君子难进易退……朝廷开

  • 从井救人

    《论语.雍也》:“仁者虽告之曰:‘井有仁焉,其从之也。’”仁:即仁人。从:指随之于井而救之。后以“从井救人”喻虽有良好的愿望,但无实际效果。偏正 从,跟从。跟着跳到井里去救人。语本《论语·雍也》:“仁

  • 春秋癖

    同“左传癖”。唐元稹《哭吕衡州六首》之六:“杜预《春秋》癖,扬雄著述精。”

  • 釜中鱼

    同“釜中之鱼”。清叶廷琯《鸥陂渔话.严戊卿扑鳄行纪诛潮匪事》:“阱中之虎釜中鱼,一网擒之伏猛鸷。”同“釜生鱼”。唐韩翃《寄雍丘窦明府》诗:“机尽独亲沙上鸟,家贫唯向釜中鱼。”见“甑尘釜鱼”。唐·韩翃《

  • 二酉才高

    见“才贯二酉”。清·百一居士《壶天录》卷中:“吴生秋药顺,邑中胶庠士也,五陵年少,~。”

  • 颖脱而出

    源见“毛遂自荐”。颖,锥芒。谓锥芒脱出。比喻才能显现。唐李白《与韩荆州书》:“愿君侯不以富贵而骄之,寒贱而忽之,则三千宾中有毛遂,使白得颖脱而出,即其人焉。”偏正 颖,物的尖端。藏在布袋里的锥子,锥尖

  • 谈薮

    南朝 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赏誉》:“裴仆射时人谓为谈之林薮。”刘孝标注引《惠帝起居注》:“頠(裴頠)理甚渊博,赡于论难。”后因以“谈薮”指知识渊博,对答如流。宋 胡继宗《书言故事.谈论》:“称人谈论不

  • 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

    君主好比是船,百姓好比是水。水能浮船,也能翻船。 表示民心向背决定国家存亡。旧时常用以告诫统治者不可忽视人民力量。语出《荀子.王制》:“庶人安政,然后君子安位。传曰:‘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

  • 五大夫

    《史记.秦始皇本纪》:“二十八年,始皇东行郡县,上邹峄山。立石,与鲁诸儒生议,刻石颂秦德,议封禅望祭山川之事。乃遂上泰山,立石,封,祠祀。下,风雨暴至,休于树下,因封其树为五大夫。”《艺文类聚》卷八八